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3/ 15 18:16:37
来源:新华网

“石山”变“青山”见证转型发展

字体:

  新华社武汉3月15日电 题:“石山”变“青山”见证转型发展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三月,气温回暖,行走在鄂西北山区的尧治河村,一路青山绵绵、碧水潺潺……很难想象,这样的磷矿开采区会跟生态旅游挂上边。

  尧治河村位于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平均海拔1600多米,群山怀抱间,九分山水一分田。1988年以前,当地人“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破草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

  尧治河人能富,靠的是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回忆:“随着1988年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尧治河村从此告别了穷日子。一车磷矿石卖2000多元,别人都说这是傍上‘摇钱树’了。”

  尧治河村内公路景观,曾经满是灰尘,如今满眼春绿。新华社发(袁俊耀 摄)

  也正是因为矿,一座座青山成了光秃秃的石头山,被挖得千疮百孔。孙开林说,当时没有图纸,没有勘探,为了找磷矿,村民人人背着镐子满山挖,田毁了、山毁了,尘土飞扬,废渣满地。

  “挖矿最疯狂那会儿,抬头都看不见蓝天,出趟门回来,眉毛、头发都是白的,全是粉尘……”曾背着镐子满山找矿的59岁村民宦玉卓回忆说,在家不敢开窗,没处晾衣服,山体滑坡等灾害也多了起来。

  “矿总有挖完的时候,这样下去,子孙的‘饭碗’都要砸我们手上。”孙开林说,2013年,挖山20多年的尧治河村开始“治山”。

  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先后关闭,其中包括将尧治河人领上采矿路的戴家湾矿区;8个勘探项目被叫停;3家想入村投资的企业因环保问题被拒之门外。

  尧治河村村民义务植树。新华社发(袁俊耀 摄)

  为了留住青山绿水,“砍我一棵树,罚栽一片林”等10余条涉及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新规被写进村规民约中。尧治河村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村里累计植树造林超3000亩,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2%。

  石草坪矿区被改造成生态农业观光园,种满了果蔬、药材等;老屋沟和戴家湾矿区被改造成矿山公园,遍植香樟、桂花等景观树;50多公里的矿道被改造成矿洞景区……一座座石山逐个回青。

  光是矿山复绿还不够,尧治河村紧跟绿色发展的脚步,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5亿多元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形成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画卷。

  村里已经建成景点67个,有峡谷、瀑布等自然风光,有博物馆、矿洞等工业景点……宦玉卓开起了农家乐,旅游旺季村里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一床难求”。“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家里一年光农家乐就收入六七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两个儿子都去旅游公司上班了。”他说。

  尧治河村利用废弃矿洞开发的景区。新华社发(袁俊耀 摄)

  宦玉卓家“饭碗”的变化,是尧治河村蜕变的一个缩影。

  如今,尧治河村已看不到露天矿区,也不再只盯着山里的矿,20多家村级企业囊括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等产业。2021年,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40%,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万元。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整洁有序的矿区环境,温馨静谧的乡村院落,错落有致的居民小楼……“美”已走在“富”字前,成为这个偏远山村的新名片。

  “绿色发展,只有发展,丢掉了绿色不行;只有绿色,没有发展,也无法持续。”孙开林说,尧治河村的发展路转了几个弯,幸运的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深刻在这大山里。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47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