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小熠(化名)是海南省五指山市南圣镇牙南上村的一名脑瘫患儿,在一次中国志愿医生团队的义诊活动中,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他逐渐可以自主翻身,笼罩着一层阴霾的家庭也因此看到了一丝希望。
有一种医生,叫“中国志愿医生”。自2017年3月成立至2021年底,4年多时间里,作为民间自发的中国志愿医生团队累计到达我国236个县次,设立320个专家工作站,培训县域医生4000余人、培训村医近16000人,行动中义诊36000余人次,操作手术近200台。此外,还赶赴埃塞俄比亚、几内亚等国家进行医疗援助行动,共进行手术14台。
图为中国志愿医生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3月30日国际医师节到来前夕,记者走近中国志愿医生团队,探寻他们为了护佑生命不懈努力的动人故事。
“志愿医生”队伍不断壮大
2022年2月,80多位医生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集体宣誓,加入中国志愿医生行列,为乡村百姓带来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随后,他们前往五指山市南圣镇牙南上村为当地的贫困户脑瘫儿童进行义诊。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看到小熠后,当即与我国小儿脑瘫康复医学界学科带头人李晓捷医生沟通,初步提出了康复治疗方案。
图为李晓捷医生为患儿诊疗。
小熠具有和同龄人相近的思维能力,但四肢难以协调,也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中国志愿医生团队为他制定了将游戏融入康复的疗法,每日免费帮助孩子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一个月后,小熠的康复效果明显,母亲脸上的愁容消退了不少。
中国志愿医生团队是2017年3月由凌锋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发起成立的,旨在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等方式,精准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积极推动医疗援外工作。
凌锋说,中国志愿医生有统一的服装、标识,凡是外出,比如登机后会向乘务员亮明身份,以便一旦出现紧急事件,及时展开救援。
图为中国志愿医生团队成员亮明“志愿医生”身份。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已经有5000多位医护人员注册。2019年,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荣获“最美医生”称号。凌锋说,中国志愿医生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做“良心活儿”。
民间组织迈出国门
除了以往由政府部门派出的医疗队外,像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这样民间自发的成建制的援外医疗队也迈出国门,增进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友谊。
2018年4月8日,北京三家医院的6名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领域的中国志愿医生团队成员从北京出发,抵达非洲国家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中几友好医院,开始他们为期20天的卫生援外之旅。
团队成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晁爽告诉记者,非洲之行感触颇深,儿童占当地人口约一半,死亡率高,医疗水平出乎意料的落后。
“第一台手术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手术做一半时停电了。即便在我国一个乡镇医院,都不可能说手术做一半医院停电,而且不仅医院停电,整个地区全停电了。术中只好兵分几路去借电源,留守的医生用手电和手机闪光灯照明继续为患者做手术准备。”晁爽说,“首台手术的‘下马威’并没有摧垮我们的信心,反倒让我们每个人都更加充满了使命感。”
图为医务人员借助手电、手机闪光灯照明为患者做手术准备。
凌锋认为,与政府派出的官方医疗队相比,民间医疗队虽然援外时长较短,规模比较小,但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加突出,也是卫生援外模式的一种改革和探索。
“健康小屋”承托康复希望
受疫情影响,当前中国志愿医生团队的医疗服务主要聚焦国内。2021年起,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计划为原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卫生室无偿捐赠康复健康小屋,小屋内配备10种康复器材、3种理疗仪、心电图机、血压计、智能投屏彩电等设备,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图为村民在康复健康小屋进行康复治疗。
凌锋说,在农村尤其是易地搬迁安置点,有不少老人、残障人士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服务的需求量巨大。而多数村医受医疗水平限制,加之村卫生室里也没有配置康复器材,难以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康复训练。
凌锋认为,这些身体残疾或者功能失调的人群并非没有康复治疗的渴望,而是康复治疗服务供应不足或者可及性差,“虽然医院一般都设有康复科,但康复是长期的过程,很少有人能在医院长住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图为村民在康复健康小屋进行康复治疗。
“如果把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看作一架飞机,那么预防是‘机头’,而康复和临床则是其中的两个‘机翼’。只有同样重视康复和临床,才能让我们平稳度过生命的旅途。”凌锋形象地比喻。
目前,像这样的康复健康小屋已覆盖江西、河北、黑龙江、河南、海南等省份的100个乡村。凌锋说,2022年,康复健康小屋的建成总数量至少要达500个以上。
记者:李斌、王君璐、侠克
编辑:郭宝江、郭小兰
图片提供:中国志愿医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