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6/ 05 17:15:39
来源:新华网

三赴南极,他以科考“护”南极

字体:

  新华社兰州6月5日电(记者张文静、郭刚)晶莹剔透,冰雪覆盖。南极这片常人只能从书籍、电视里了解的“神秘之地”,今年刚满40岁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传金已探寻三次。

李传金在中山站出发基地。受访者供图

  2021年11月5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搭载李传金和150多名队员从上海起航,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8次科学考察任务。此前,他还执行过中国第29次、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2022年4月底,历时170多天的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李传金也顺利完成了大洋考察的任务。这次南极之行,他主要聚焦表层海水的采集、大气观测等内容。随他而返的还有他采集的200公斤环南极不同地点的海水、裸露基岩区沉积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样品。这些样品对分析和了解关键地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

  李传金介绍,本次南极之行和前两次大不相同。前两次的工作地点位于东南极内陆,是在陆地上工作,而这次是沿南极周边进行环南极大洋考察。晕船成了他和队友们遇到的艰难挑战。尽管出发前,他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在穿越西风带时,依然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

  李传金告诉记者,西风带是全球公认风浪最大、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也被称为“魔鬼西风带”。穿越“魔鬼西风带”,就像一场噩梦。以往平静的海面突然面目狰狞,毫不留情。

“雪龙”号在南极周边破冰前行。受访者供图

  狂风怒吼,巨浪拍打,船只颠簸倾斜,来回摇摆。

  李传金和队友们遇到过的最大海浪约5米,而“雪龙”号最低的甲板离海面只有六米左右,因此在大浪之下船体倾斜度较高,有时可达十几度,海浪很容易打到甲板上。队友们恶心、头痛了好几天。有的队友第一次去南极,晕船现象更为严重,一日三餐难以下咽,即使勉强吃一点,也会吐出来。

  等到风浪小一点时,李传金和队友们慢慢适应了。他们通过努力工作,分散注意力,以减轻晕船带来的头痛和恶心等症状。令李传金自豪的是,经过西风带时,他负责的采集海水、过滤等工作没有间断。

穿越西风带时,李传金的队友采集海水。受访者供图

  巨浪拍打下,船只倾斜度大,采集海水的工作比较危险。一桶海水,重量达10公斤。李传金便和队友拴好安全绳,戴好头盔,防止从甲板上掉到海里。就这样,他们在船只剧烈摇摆下来来回回打了20多桶海水。

  李传金说,南极科考是他一生的荣耀,再苦再累都值得。“在南极,危险与艰苦并存,但付出与收获相伴。当然我也看到了绝美的风景,走过不一样的路,陪伴过有趣的动物,所有这些我都会珍藏起来,和更多人分享。”

南极长城站附近远眺风景。受访者供图

  以科考护南极,用梦想筑未来。在李传金看来,南极虽然遥远,但人类活动与南极息息相关。除了科学研究,他还结合自身经历,投身科普工作,希望带动更多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871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