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1月20日摄)。 新华社发(潘彬彬摄)
新华社西宁6月11日电(记者李琳海、周盛盛、薛玉斌)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多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守护下,中国第5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得到有效保护,绽放生物多样性之美。
5月以来,一年一度的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规模迁徙拉开帷幕,待产的雌性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继续向藏羚羊“产房”可可西里卓乃湖进发。
藏羚羊迁徙是世界上气势恢宏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雌性藏羚羊在每年11月至12月交配后,于次年5月开始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7月至8月产仔结束后陆续返回原栖息地与雄羊合群。
“这是一场守护生命的旅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尕玛英培说,每年5月初到6月中旬藏羚羊迁徙季,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都会组织力量在重要交通节点实行管制,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的干扰,为这场生命之旅保驾护航。
2007年起,尕玛英培成为一名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从省级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可可西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21年国家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尕玛英培见证了可可西里这片“无人之地”“世界净土”的生态嬗变。
每次在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巡山,对巡山队员都是一次考验。夏季沼泽泥泞,大河拦道;冬季冰封雪冻,呵气成霜。“还可可西里最初的宁静与美,是我们守护的意义。”尕玛英培说。
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1月20日摄)。新华社发(宋忠勇摄)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张学元说,如今,可可西里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保存青藏高原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及代表性物种最为完整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中这样评价可可西里: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
“自2009年起,可可西里再无盗猎枪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让可可西里保护工作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达哇卓玛说。
据介绍,几代可可西里人多年扎根高原、无悔守护,以藏羚羊为代表的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保护,如今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至超过7万只。
夏季,在青藏铁路的列车上,乘客们透过车窗便能看到藏羚羊在可可西里欢快奔腾。如今,这里也成为雪豹、棕熊、藏狐、野牦牛、藏野驴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命家园”。
“除了珍稀动物,可可西里还拥有丰富的垫状植物资源。”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发起说,全世界150余种垫状植物中可可西里分布有8科15属50种,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可可西里地区植物总量的五分之一。
张发起介绍,可可西里地区的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随着可可西里这张生态名片叫响,越来越多民间环保志愿者加入生态保护行列。达哇卓玛说,每年,数百名高校学生、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人士等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等进行1到2周不等的环保志愿工作,将生态环保理念带到更远地方。
“按照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保护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执法巡护,提升管理水平,健全保护机制,不断丰富国家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地融合管护新举措,向世界展示着可可西里生物多样性之美。”达哇卓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