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强降雨持续稳定在华南、江南一带,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阴雨连绵,网友戏称雨水办了“包月”套餐。这些地方近期到底下了多少雨?是什么原因导致降雨偏多?
5月1日至6月16日全国降水量实况图。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降水偏多
目前,我国华南、江南强降雨仍在持续,15日至17日,广西大部、广东中北部、湖南东南部、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西部和北部、浙江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预计降雨会持续到21日左右。在此之前,自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已出现6轮强降雨过程。其中,5月9日至14日、5月27日至30日和6月3日至13日南方地区的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具有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多省(自治区)雨量达历史同期前列、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等特点。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5月1日至6月15日,华南大部、西南大部、华东南部及湖南南部及西藏东部等地降雨量普遍偏多2成至1倍,福建、广东、广西等三省(自治区)的区域平均降雨量达621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5月13日至6月14日,福建省福州市累计降水量达到427毫米,比常年同期降水(210毫米)偏多1倍以上,近30天中有28天都在下雨,远超常年同期17.3天的降水日数。广东省广州市也在近30天中度过了26个雨日,超过常年同期的19天,累计降水量达到425毫米,较常年同期(328毫米)明显偏多。
实际上,不仅仅是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降水偏多,自华南前汛期开始以来(3月24日至6月14日),珠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为660.5毫米,较常年同期(511.5毫米)偏多29.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
多股“力量”持续抗衡致雨带长时间滞留
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今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3候爆发。南海夏季风与印度季风从海上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汽。
进入5月,随着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调整,环流经向度增大,我国东部大部地区南下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之今年的东北冷涡比较活跃,截至6月14日,已出现14个东北冷涡。
我国汛期的主雨带向来与副热带高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期,副热带高压持续偏东偏南,几股“力量”共同发力,导致雨带长时间滞留在华南、江南一带。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叠加2021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影响,综合来看,珠江流域的降水异常偏多也与拉尼娜事件衰减缓慢有一定的关系。不仅如此,拉尼娜在近期还有略加强的迹象。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月下旬,东北冷涡活动将有所减弱,届时副热带高压也将西伸北抬,受其影响,我国主雨带也会比现阶段有所北抬。
江淮地区6月中下旬可达入梅标准
5月29日,我国江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入梅,今年的梅雨季正式拉开帷幕,各梅雨区域根据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也相继宣布入梅。
近期,不少生活在江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网友通过社交平台表示,今年梅雨季好像没有往年那么湿哒哒,雨下得并不是很多,梅雨季会不会“没雨”?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江南地区入梅时间较常年(6月9日)偏早11天,截至6月13日,江南地区累计雨日14天,累计梅雨量230.7毫米,较常年(395毫米)偏少42%。长江中下游梅雨较常年(6月14日)偏早16天,截至6月13日,长江中下游累计雨日9天,累计梅雨量108.2毫米,较常年(318毫米)偏少66%。江淮地区5月以来降水量也持续偏少,未达到入梅标准,江淮梅雨季尚未开启,其常年入梅时间为6月23日。
预计6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副热带高压将有所北抬,梅雨带也将逐渐北移,长江中下游区域及江淮地区降水量也会随之增多。预计江淮地区在6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可能达到入梅标准。
江南华南降水还将持续至21日 警惕次生灾害
持续降水并不只是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更增加了地质灾害、内涝、洪水的风险。
目前,华南、江南的降雨仍将持续,雨带自南向北发展,强度逐渐增强。18日至21日,雨带东段明显北抬,但华南强降雨仍然不休。预计长江中下游沿江附近、江南、华南及贵州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降雨落区将与前期高度重叠,由于前期降水偏多,导致江南、华南地区的土壤水分已经饱和,致灾风险极高。
专家提醒,公众需警惕持续降雨或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城乡积涝等灾害。同时,降雨持续偏多对江南和华南地区早稻生长不利,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防淹,并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目前,珠江流域西江、北江等子流域多条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未来一周,珠江流域仍有强降雨,上游来水量大,相关地区还需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变化,防范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水库险情,确保安全度汛。
监制:朱永磊 邱小敏
策划:李由
记者:于子茹
专家:中央气象台正高级工程师马杰
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