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6/ 25 10:37:08
来源:新华网

农机作业之变

字体:

  新华社石家庄6月25日电 题:农机作业之变

  新华社记者郭雅茹、赵鸿宇、白明山

  今年54岁的李红春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和阳镇东辛寨村人。老李对种地天生有一股执着和热爱。2009年起,他开始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粮食种植。

  作为种地“老把式”,每年收麦的变化,老李有话说。

  “刚开始承包地时,外地收割机来得少,用的是本村的收割机收割小麦,全村就那一台‘宝贝’,经常需要排队等候,每到夏收季节,总是发愁,担心遇到下雨、大风等天气,粮食不能按时归仓。”李红春说。

  渐渐地,收割机多了起来。麦子熟了不等人,为了不耽误收小麦,那时候,他常常守在村口、路边,一有收割机就招呼人家到自家地里割麦子。

  后来,伴随着通信的便捷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他逐渐和农机手建立了联系,每到麦收季节,就有农机手联系他。

  今年麦收,李红春当起了“甩手掌柜”。他提前和当地的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麦子一成熟,就有收割机来给他割麦子。“六七台收割机齐上阵,集中收割,不到2天时间就把1100亩地收完,省心省力又省时。”

  “年年收麦,年年有变化,今年收麦更方便。”李红春的感受是河北大多数农人的共同感受。

  农机手张辉结束了今年的夏收工作。

  张辉今年43岁,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18岁开始做农机手,已经干了20多年。过去,每年夏收,张辉都是先在河南安阳一带收割小麦,之后再回家乡收割。

  “2020年受疫情影响没能到外地收割麦子,刚开始心里可难受了。一年就等着麦收挣钱呢,出不去了,咋整啊?”张辉说,结果几天下来,还比以前多挣了6000多块钱。“大户和散户都抢着用咱的收割机。”

  尝到了“甜头”,张辉改变作业路线,不再跨省作业。

  今年,张辉有5台收割机,其中4台以每年1万块钱的租费出租,剩下1台他自己操作。算下来这个麦季挣了5.2万元,比跨省作业多挣5000元钱。

张辉在操作农机收割小麦。(受访者供图)

  不仅邯郸市农机手改变了作业路线,河北省农机局数据显示,今年河北省跨区作业机具(包括本地跨区和出省跨区)1.5万台左右,其中出省作业4000台左右。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各地收割机保有量增加,基本能保证本地收获,从大趋势看,出省作业数量会减少。

  河北省邢台市农机化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戴国勇分析认为,近几年,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户更新、新购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联合收割机的大量增加,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量逐年减少。

  改变的不仅是路线,张辉见证了农机作业的更多变化。

  “2000年左右我父亲驾驶的是背负式收割机(收割机被安装在拖拉机上),每亩地要20多分钟。”张辉说,“那时候可受罪了,在太阳底下暴晒,收割时的小麦灰尘让人睁不开眼,鼻孔里都是土,收割半小时后整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土’人。”

  张辉说,当时,因为收割机少,全县近300个村也就有50多台,所以供不应求。

  “现在只是我家,就从1台农机增加到5台。农机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减少司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原来割完麦子后用卷尺测量地块大小,有了智能终端系统,收割完数值直接出来,省时又省力。”张辉说,现在他可以坐在有空调的驾驶室,操控收割机。“一亩地最多10分钟就能收完。”

张辉正在检修农机。(受访者供图)

  “家里老人岁数大了,孩子又小,都需要我,而且还能多挣钱。”张辉说,“明年还是在家乡收麦子。”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877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