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8月1日电 题:四川: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治蜀兴川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任硌、杨三军、胡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四川考察调研,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要求“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干部群众锐意创新、埋头苦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巴山蜀水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夯实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走进川渝高竹新区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12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下半年的订单都排满了!”公司生产部负责人王海成介绍,公司正在扩建二期项目。
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川渝高竹新区一家企业展厅内拍摄的展车(2021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高竹新区是川渝两地在毗邻区共同设立的首个跨省省级新区。这里的企业,享受两地优惠政策就高不就低,付出的要素等成本就低不就高。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四川坚持以区域布局统筹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捞取已经腌制好的泡菜(2022年6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辐射作用日益彰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片区竞相发展。
以区域协同为依托,进一步挖掘释放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四川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紧固件是制造业基础零部件,看似简单,却对材料和工艺有很高要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眉山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涛说,“我们之所以能把一颗铆钉做到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靠的就是技术攻关。”
四川省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户在进行芹菜苗移栽(2022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2020年,四川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5.3亿元,而2012年为350.9亿元。
老国企长虹集团,紧贴用户、紧跟市场、紧抓创新,蜕变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国潮“新势力”。深耕农牧行业的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跻身“世界500强”。创业不到10年的极米科技,快速成长为智能投影行业龙头企业,顺利登陆科创板……
1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21年,四川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达到53850.8亿元,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
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拍摄的油菜花田(2020年2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绿色转型。
从四川省内江市城区穿城而过的沱江(2020年5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斌 摄)
长江重要支流沱江流经地,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也一度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四川近年来坚持“零容忍”,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设立五级河长1万余名,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变水污染防治“分散治理”为“协同治理”……沱江再现水清岸绿。
夏日傍晚,站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三江口眺望,江水滔滔、远山滴翠,蜿蜒的亲水步道上,游人如织。
曾几何时,“化工围江、污染绕城”困扰宜宾。近年来,当地铁腕治污、强力减排,引进智能终端和动力电池产业,经济支柱产业由“黑”转“绿”,母亲河重焕生机。
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6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为保护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四川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政策,长江流域10257艘渔船、16480名渔民全部实现退捕上岸。1986年开始就在长江和赤水河捕鱼的李庆余,2019年退捕上岸,如今成为赤水河流域调查员,协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进行鱼类采样监测,他说:“水里不捕,鱼儿又多了起来。”
推进减排、抑尘等“五大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0.8%;开展绿化全川和长江廊道造林行动,2021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升至40.2%;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长江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如今的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强调,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
红色琉璃瓦、棕色漆木墙,修旧如旧、一步一景……芦山县龙门镇是“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如今变身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群众住进好房子、腰包里面有票子。
历经多次强烈地震冲击的四川,自强不息、坚韧奋进。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生机勃发;恢复重建的九寨沟,美丽依旧……
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以及湖畔的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发(四川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脱贫攻坚,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尽锐出战,从大小凉山彝区到高原涉藏地区,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腹地,干群并肩下足“绣花”功夫苦干实干,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0多亩油橄榄树郁郁葱葱,高高的枝头挂满了果实……在曾令人揪心的“悬崖村”——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2020年贫困村民搬下悬崖、入住县城边的现代社区。如今,山上的老村子搞起了旅游、发展起经济作物。
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出台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评细则,开展农村撂荒地专项整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实施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
人们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欣赏荷塘美景,荷塘旁边就是村里处理生活污水所用的埋于地下的污水收集池、沉渣池、四级厌氧池等(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截至2021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粮食主产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四川粮食产量达到716亿斤,比2012年增加53亿斤。
近年来,川猪、川粮油、川菜、川茶等综合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好味稻”“天府菜油”“东坡泡菜”……越来越多的“川字号”名优农产品远销川外,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四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拼”的精神,拿出“闯”的劲头,发扬“干”的作风,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治蜀兴川新篇章。
视频记者:季晓庄、杨华、刘海、杨进
海报设计: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