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琢舒
我是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的一名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因战而生,向战而行。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我在战位上的故事。
这是俄罗斯奥伦堡州东古兹演兵场。
2021年9月23日,这里迎来了一场世人关注的大演兵——“和平使命-2021”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实兵实弹演习。
面对多国联合部队企图实施的封锁行动,中方地面突击群指挥员阚金柱指挥步战车、突击车等兵力,迅即前出到预定封锁线,向“恐怖武装”纵深预定目标展开攻击。
新编制体制下的合成营,作为此次遂行联任务的‘前伸触角’,充分发挥灵活快速的优势,攥指成拳,圆满完成任务。
那一天,我就在演习现场。苍茫的大草原上,铁流滚滚,战机轰鸣。我的耳边就是震耳欲聋的炮火巨响,浓浓的硝烟瞬间为我化了一个大大的“烟熏妆”。
我在战位上向祖国报告:中国军人,在战场上拼搏英勇;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战斗力很强!
这里是东北地区海拔最高的哨所——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天池哨所。
那一天,室外温度是零下43摄氏度,风力11级。我们三名战地记者全副武装,跟随驻扎在这里的长白山天池哨所官兵一块沿70度陡峭的“绝望坡”巡逻执勤。
夹杂着雪花的狂风一吹,我身上厚厚的军用棉大衣就像纸片一样,浑身上下瞬间被冻透。风吹得我的眼睛根本睁不开,看不清脚下的路,鼻涕流到防寒面罩上,很快就结成了冰。那样的感觉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撕心裂肺”!“撕心裂肺”啊!
随着坡越来越陡,一阵狂风吹来,新兵唐伟猝不及防,脚下的积雪没有踩实,瞬间连同装具跌倒在地并向下滑落,前后两名官兵被带得身体倾斜。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赶紧趴下,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体!”哨长郭艳龙一边指挥一边用一根粗麻制成的绳子向上牵引。唐伟和前后两名战友的身体终于稳住了。我们的队伍继续艰难地向上攀爬。
在我前面的梅世雄老师,不停地回头鼓励着我和另一名年轻记者刘宝瑞。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冻僵的双手紧紧抓住哨所官兵巡逻用的“独门神器”——那根被称作“英雄绳”的粗麻绳子,丝毫不敢松动。每向前移动一步,都异常艰难。而这,就是哨所官兵日常的巡逻路。
回到哨所,已接近午饭时间,烤箱里刚刚烤制出的蛋挞,香气铺满了整个屋子。与室外温度相差60多度的官兵宿舍,让我感受到了阵阵暖意。但一个消息却让我的心揪了起来。
一同巡逻的上等兵刘涛涛为了保护随身携带的装具,手指冻伤。那些冻出来的小水泡,只有用细针一个个挑破,静静等待一个冬天,才会逐渐好转。
而这个00后的小伙子却告诉我,他不疼,“当年长津湖战役,冻掉手指头脚指头的、截肢的,多少人呢,据说没一个哭闹喊疼的。我这算啥。”
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身影——那个“冰雕连”的幸存者——失去四肢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全弟,曾用他那像鞋栓子一般的断臂以一个特殊的军礼“向祖国报告”。
那一刻,我也在我的战位上向祖国报告:英雄不朽、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年轻军人,他们能吃苦、他们有血性、有担当!
而我在为他们骄傲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格外自豪,因为我在这里也收获了一枚“军功章”——那就是脸部一处两厘米长的冻疮。
这是一处无人区哨所——保兴山哨所。这里有“四大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七窝蛇鼠一麻袋,十月飘雪五月化,半晴半雨雷电来。
尽管条件艰苦,我却在这里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其乐融融的生日会。哨所官兵用冰雪为重庆籍小战士吴晋锋打造的生日蛋糕,是国旗的颜色,品尝着那样一种味道,让我觉得很香很甜。
但那一天晚上,哨所的老边防李勇给我讲起的故事,却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1980年1月14日傍晚,哨所班长齐国斌和战友临时接到“执行潜伏任务”的命令。面对漫天的飞雪和极度的严寒,齐国斌将一直夹在腋下还有余热的水壶拧开,把温水喂到战友嘴里,自己像雕塑一样潜伏观察长达10小时之久,在撤离时,因为饥劳过度永远地长眠在了北疆边防线上。
31年后,同样是在祖国北疆的边防线上,21岁的李波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也同样毅然选择“以我之牺牲,换祖国山河无恙”。
后来,为了追寻齐国斌、李波等北疆烈士的足迹,我多次踏访走过他们生前的巡逻路。
路上,同行的战友告诉我:“脚踩在大路上只是两行脚印,可踩在边关巡逻路上就是主权的‘印章’。”
我恍然大悟:“原来,祖国的地图,是无数边防战士,用双脚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蹚出来的。”
其实,如果不是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巡逻路上还是有很多“诗和远方”的,但如果沿着这条“风景线”坚持走上数年,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先是欢声笑语,接着窃窃私语,最后默默无语。”曾经有一名老兵就是这样回答我的。“时间久了,我们不求能见到一个陌生人,只求能见到一块陌生的石头。”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这两年,我的脚步频繁深入到国内外的演训一线,深入到祖国的边海防线上。
我在渤海湾畔的靶场,近距离感受重型合成部队超强的火力打击效能;我在中国陆地版图最东端的东极哨所,发现边防军人现在也有了现代化的巡逻方式,面对特情险情,他们甚至有“福尔摩斯”一般的本领;我在黄海前哨的“红色前哨雷达站”,听99年的排长刘天傲讲起他父亲送他到军校报到时,朋友圈的文案写的是:今天,我把儿子交给祖国……
当记者的战位与官兵的战位重合,当自己的脚步与官兵的脚步同步,我对身为一名战地记者的责任和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
此时此刻,我要向祖国报告的是: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会一直坚守我的战位,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展现官兵们的风采风貌。官兵们的战位在哪里,我的战位就在哪里!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王琢舒在“和平使命-2021”联演任务中拍摄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王琢舒在零下43摄氏度、风力11级的极寒大风条件下,与长白山天池哨所官兵一起巡逻采访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王琢舒在某演习活动中登上步兵战车采访
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