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8:17:48
来源:中国记协网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张馨予:艺术点亮乡村

字体:

张馨予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正在宁波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宁波宁海县下面的一个偏远小乡村,叫葛家村。因为无资源、无优势、无特点,葛家村向来被称为“三无”村庄,但是这个三无村子,今年五一却迎来了全国各地4万多的游客,年近古稀的村民都开始创业,希望抓住在家门口出现的商机。一个三无村子为什么会门庭若市呢?这就要提到故事的主人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

  2019年4月,丛教授带着“艺术振兴乡村”的课题,来到了葛家村。大学教授、艺术设计进农村,当时葛家村的村民葛万永说:“他们就是天上飘的云,我们是地里的土,怎么可能有什么联系呢?”。事实上,巨大的反差确实让丛教授遇到了难题。

  我们和丛教授的第一照面略显尴尬,他当时正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给村民讲如何用设计改变村庄。可村民礼堂里,聊天的、打电话的干什么都有,和菜市场没什么两样。课没法上,丛教授就带着学生挨家挨户搞入户调研。村民见他背着个书包,谁家院门没关门就进去,背地里都说他是个骗子,还有的说他是借艺术设计的名头搞传销。其实丛教授团队是带着课题经费去的葛家村,他不赚村民们一分钱,但是村民们不信任他,对艺术设计也不感兴趣。怎么办呢?

  眼看课题迟迟打不开局面,丛教授干脆空下来在村里瞎转,他想到了在村里的这几天,村民们追着他反复问他的两个问题:做艺术设计有用吗?能赚钱吗?在短时间内让村民就能赚上钱,这显然不是突破口。但设计有用的东西,这是他擅长的。于是丛教授就在村民们常聚集的空地上,用山上的毛竹、河里的石头,垒了几把竹椅。村们见到这个不花一分钱,能坐又能躺的公共竹椅,第一次主动和丛教授打起了招呼。这时,村民葛万永动起了小心思,他想反正不花钱,邀请丛教授设计他家的院子,要是不喜欢,等丛教授走了就扒掉重建。可在丛教授的设计和指导下,原本是泥瓦匠的葛万永,自己动手,没花几个钱,院子就焕然一下。院落打造好,一下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

  Vcr插片(葛万勇采访:你知道来了多少人吗?一拨一拨几百拨,这点小艺术,很了不起!)

  没花多少钱,设计的东西好看又实用,这一下激起了村民们参与的热情,丛教授引导村里的泥瓦匠、木匠、篾匠都参与到建设村子的各项活动中来。 随着丛教授团队和村民们设计、实施的项目越来越多。镇干部发现,葛家村的一些人和事有了变化。村民叶仙绒家有不少老旧家具,丛志强指导她建了一个乡村美术馆,让她自己担任美术馆的馆长。过去因为宅基地的纠纷,叶仙绒和邻居20多年没说话。可这次为了建好美术馆,她主动让出宅部分基地,和邻居一起打造公共景观点。美术馆建成后,很快成了葛家村的又一个热门打卡地。山东、河北、四川等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来了16批。镇里的干部不敢相信,以往在村里想要建公共场馆,一涉及村民的宅基地、房子,都会是最头疼最棘手的问题,但是现在在葛家村,村民自己搞起来的项目,游客一多要倒贴茶水钱,他们也心甘情愿。丛教授用艺术设计赋能的方式,让这些普通的村民在日常的小事中找到了自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

  2020年,在跟拍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葛家村的村民将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成功地传递给了千里之外贵州省定汪村的村民。身兼泥瓦工、木匠等技艺的葛家村村民和定汪村民一起建起了未来书院、织梦坊、阳谷早酿酒小院……

  播短片(短短几个月,定汪村旧貌换新颜。定汪村的村民说脑袋想事是以前的十倍)。

  定汪之行说明,丛志强在葛家村进行的“艺术赋能村民 村民振兴乡村”的课题实践,可复制可推广。

  在定汪村的黄葛树下,我们问丛教授知不知道他做的事情火了,他说他只是做了一个划火柴的人,他有幸把村民这种巨大的能量给点燃,他盼望着这种能量释放出去之后能影响更多的人。如今,“融合设计·艺术振兴乡村”课题实践已经推广到全国500多个村庄,近50万村民正成为各地乡村不会离开的乡建艺术家。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张馨予 5.19中国旅游日,记者在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宁海,采访宁海文广旅游局局长张畅芳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张馨予 记者采访时代楷模钱海军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张馨予 在贵州黔西南定汪村,记者采访正在进行“融合设计·艺术振兴乡村”课题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