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8:20:22
来源:中国记协网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邱超奕:我在上海抗疫的三次震撼

字体:

邱超奕

  今天的故事,我想从“三个一”说起。一条无人的路、一辆凌乱的车、一双湿透的鞋。这“三个一”,带给我在上海抗疫的三次震撼。

  4月初,接到报社要调派记者赴沪抗疫报道的通知,我第一时间报了名。

  这次报名,我等待已久。2020年1月20日,我走进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现场,成为全国第一批报道新冠肺炎疫情详细情况的记者。

  但今年要与病毒短兵相接,我还真有些害怕。不瞒大家,我的肺部曾经做过手术,万一感染后病情变得更严重,怎么办?没人能给我打包票。我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

  临走前一晚,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我马上就要去最危险的地方了。“去哪儿?”“上海。”电话那头,我父亲几十秒没有说话。等挂了电话,他才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前方任务重,人很辛苦,你多注意安全。”

  带着这句嘱托,4月7号晚8点,我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

  第一次震撼,从经过的一条路说起。

  这是上海南京路,曾经,这里年客流量超过1亿人次。

  但如今这条空无一人的大街,仿佛在提醒我:什么叫“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什么是“前进道路上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上海的挑战,我总结为三个“前所未有”:感染人数超过50万、日新增突破2万人,疫情规模之大在我国大陆前所未有;对一座常住人口超过2500万、老龄化程度超过35%的超大城市按下“暂停键”,管理难度之高前所未有;上海是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节点,经济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某种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时的冲击还要大。

  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上海每天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起初也冒出很多质疑声,说这么做会不会“成本太大”?是不是“代价太高”?

  在无比艰难的抉择面前,我们党给出了清晰的回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身处“风暴眼”,我的感受更为真切——

  走进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ICU病房,会看到躺着的几乎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过彻夜救治,才被从生死边缘给拉回来。

  多位重症专家告诉我,奥密克戎变异株对体弱多病老人的健康威胁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抗疫、全力救治,才挽救了成千上万上海老人的生命。

  更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坚持进行大上海保卫战,才不仅保卫了上海,更保卫了全国数以亿计的高危易感人群。

  这次震撼教育我,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

  第二次震撼,从一辆车说起。

  打开车门,放平后座,盖张毯子,这便是“床”。再往前排挂几个衣架,下面塞个盆,这便是“阳台”。

  在这么个腿伸不直、腰转不开、头抬不起的地方,李威竟然“住”了一个多月。

  李威是谁?

  他是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在上海全员检测缺口最大的时候,他和同事主动从封控的家里出来,找到这个废旧厂房,建起一座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

  他们说,把实验室命名为“长城”,就是要展现众志成城的斗志,打赢这场攻坚战。

  此后,各地的救护车、转运车源源不断送来核酸样本。每天5万管,相当于几十万人次的检测量。大家24小时倒班,累了,就去隔壁的简易工棚里睡一会儿。

  我说,“那你怎么睡在车里呢?”

  “他那哪能叫睡?”他的同事心疼地说,李威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运行,随时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有时人刚躺下,又被叫醒,加起来也睡不了3个小时。

  顶着肿胀的双眼,李威用沙哑的嗓音告诉我,我的车距离实验室门口只有十几米,我就是想离得更近一点,哪怕能早1分钟解决问题都行。

  我深受感动,当晚回去就写了一篇稿子,叫《为了核酸检测,他在车里住了一个多月》。第二天,这篇报道得到全网推送,各大网站头条置顶,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又何止李威,全国5万多名医务人员同心守沪,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是伟大抗疫精神,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三次震撼,从一双鞋说起。

  4月中旬,正是上海物资最紧缺的时候。

  物资保供“最后一公里”怎么样?我们走上街头,采访了一名外卖员,他叫曾加红。

  去找他的那天是4月13号,暴雨如注,几乎看不清眼前10米外的地方。但这并没有阻止骑手曾加红的脚步。见到他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双黑色运动鞋,每踩一脚都往外咕咕冒水。

  我劝他说:“你赶紧回去换双鞋。”他却说:“没事的,我身体壮的很,习惯了。”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他唯一的一双鞋啊,原来他也是从封控区的家里申请出来帮忙的,可出来了就回不去了,他和十几个兄弟只能搭了间帐篷,在桥洞子里住了半个月,可就算是这样的条件,他每天仍然送单到晚上11点多,甚至来不及吃一口热饭。

  其实,这样的普通人我还采访了许多。有从2300公里外的兰州赶来的山河救援队;有住进居委会,每天给街坊邻居帮忙却顾不上回自己家的上海“小阿姨”;有接听潮水般的求助电话,生生打坏一张电话卡的12345话务员……

  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也震撼着我——涓滴细流汇成大海,片片砖砾构筑长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只要我们团结奋斗,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夺取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社 邱超奕 在上海松江区的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采访

  人民日报社 邱超奕 在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采访

  人民日报社 邱超奕 在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采访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张泽月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