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1/ 15 21:23:26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丨乡村“追集人”追出日子“好奔头”

字体:

  新华社天津1月15日电 题:乡村“追集人”追出日子“好奔头”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

  “出发咯!”周春军一句干劲十足的吆喝,打破了冬日清晨的寒意。载着满满700多斤柴鸡蛋,他与老婆王秀艳开上小货车,加入了“追集”的大军。

  临近春节,天津郊区的乡村大集纷纷恢复往日的生机,“赶大集,备年货”的习俗让集市热闹非凡。老周夫妻俩作为职业“追集人”,比往日更加忙碌,今天他们要追的,是与京冀接壤的天津市蓟州区有名的西路庄大集。

  “追集人”周春军(右)正在搬运货物。(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太阳微微露脸的时候,老周夫妻俩来到了这个城郊的大集,占到了大集“主街”上的一个好位置。俩人熟练地铺开四个大竹筐,将鸡蛋轻轻地码放在筐中,小马扎往摊后一摆,开始等着客人上门。

  老周摊子上卖的,是自家养的近万只鸡产的柴鸡蛋。6年前,他从河北来到蓟州,承包了20多亩山地开始养黑凤鸡。为了拓展销路,他加入了“追集”的队伍。

  “当时我只养了几百只鸡,但还是怕鸡蛋卖不出去,就一场集一场集地追,一天也不敢落下。没想到,集上的人帮我们把口碑打了出去,鸡蛋现在总是供不应求。”老周说。

  不久前,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已经成为养殖大户的老周注册了商标,定制了包装盒,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土特产品牌”。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他还开拓了线上销售。这件事,在远近的大集上传开,成了“追集人”的新梦想。

  视线离开老周的小摊,“主街”上大多“追集人”已将摊位摆得妥妥当当,四散出去的“岔路”里,更多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地展开。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的西路庄大集(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商户们有来自蓟州各乡镇的,也有来自周边的北京市、河北省的,固定摊位有300多个,临近春节,散摊更是一次比一次多。”西路庄大集市场管理人员齐伟明熟络地与商户们打着招呼。

  在老周的摊位旁,刘兰兰的干果摊时不时引得小孩驻足,这时,她总会瞅准机会,向着孩子的父母叫卖。做职业“追集人”5年来,刘兰兰就是靠着货品的细微变化,来吸引顾客。

  “现在集上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就喜欢咱们的土特产。所以过去我以卖外地干果为主,现在蓟州当地的桃干、杏干销量更好。”刘兰兰说,过去交通不便,赶集是村民购买生活物品的主要方式,但现在“接地气”的大集却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

  在附近经营着一家乡村民宿的李全军,与刘兰兰有着共同的发现。今天,他便加入了摩肩接踵的赶大集队伍,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游客采买食材。

  “蓟州是天津唯一的半山区,过去这里不少村子靠炸山采石、挖河取沙为生。后来,政府关停矿山企业,对生态进行修复,山变绿了、村子变美了,旅游业火起来了,民宿都开始一房难求。”李全军指向大集远处的山坡,说那便是生态修复的成果。

  市民在西路庄大集上直播。(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时针指向下午时,大集开始渐渐安静下来。老周的竹筐里已经空空如也,刘兰兰正在数着今天的收入,李全军带着大包小包满意地走出了集市。明天,这热闹的集市,卖力的摊贩,嘈杂的人群,将在另一处乡村大集上,汇聚成浓烈热闹的年味。

  终于闲下来的老周,说他有一个想了许久的新年愿望,是作为“追集人”的新期待。“我想成立个合作社,让越来越多的老乡参与进来,大家伙一起过好日子!”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28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