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 06 11:19:16
来源:新华社

听文物讲故事|文物上的春和景明

字体:

  清明时节,生气始盛,草木萌动。天地间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那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物里蕴藏的春的消息。

  《簪柳图》:梨花吐蕊 踏青赏春正当时

  清明时节,天气渐暖,四野明净,春意盎然,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一幅长1米多、宽40多厘米的清代设色纸本,生动地描绘了古人清明踏青时的活动。画面中梨花吐蕊,踏青赏春的两位女子在岸边土坡旁流连忘返。其中一人流珠柳簪斜插在发髻间,另一人则右耳边插朵花柳簪。画左下侧落款:丁巳三月清明节后五日。

图为《簪柳图》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淑珍介绍,插柳、簪柳是清明时节传统习俗。女子在清明期间,头戴柳枝做的发簪,据说会“红颜不老”,这种发簪也称为柳簪。柳簪还是少男少女们浪漫质朴的信物。

  淡描青花碗:草长莺飞 忙趁东风放纸鸢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一个明万历淡描青花婴戏图碗,碗为鼓腹、撇口、圈足,整体以淡描青花绘制纹饰图案。外壁一周绘婴戏图,其中一个小童手持风筝,快乐地奔跑,一旁其余孩童有的斗草、捕蝶玩得不亦乐乎,生动描绘了儿童活泼、快乐与顽皮的天性;近底部绘卷草纹一周以作装饰。

图为淡描青花婴戏图碗

  每逢清明节气,草长莺飞,在公园里、河岸边总有不少人在放飞风筝。纸鸢在古代曾用于测量距离和传递消息,将纸鸢附上丝弦装置,放飞时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这个名字,后成为通称,逐渐变成娱乐活动。

  放风筝是一种康复养生之道,古已有之。据记载:“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人们在踏青放风筝之时,要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关节部位,使全身都能够得到锻炼。

  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杨俊艳介绍,瓷器上的婴戏图最早兴起于唐代长沙窑,宋代以后逐渐兴盛,曾被广泛应用于南北各大名窑。明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婴戏图除了运用在宫廷官窑瓷器上,也大量出现在民窑产品上。所绘儿童后脑大,憨态可掬,颇具写意效果。这些瓷器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流行庭院户外的游戏活动场景。

  记者:罗鑫

  北京艺术博物馆供图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94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