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上海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五分之一的本科生;集聚美团、哔哩哔哩等“头部企业”集群,涌现叠纸、优刻得、复旦微电子等百余家“瞪羚”企业,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累计110余家……
一幅幅层出不穷的创新热力图,勾勒出“科创立区”的杨浦春景。百年老城区如何独辟蹊径,走出新路?创业者缘何纷至沓来,“拎包入驻”?记者走进这一区域,解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厚植沃土,小种子孵出大生机
深耕双创领域20年的大创智园区,位于上海商业中心五角场,一直是远近闻名的智力、活力、创力枢纽。在这里,总能找到企业从种子萌发、成长为隐形冠军的鲜活故事,完美诠释“0到10”全过程创新的轨迹。
“步行五分钟就是网红餐厅,可以随时和周边高校的创业学子交流心得、碰撞梦想,要不你去‘大创智’看看?”2014年,一个不经意的建议,让刚从海外归来的赵斌在这里租下了3个工位,迈出创办“声网”的第一步。
如今,“声网“技术服务已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蝉联了实时互动云市场份额全球第一的位置。“我们研究的是底层技术,需要客户帮助打开更多场景。园区的生态集聚,不仅让有想法者迈得开步,更让你走得远。”赵斌说,左邻右舍的创业伙伴们助推企业迭代升级、小步快跑。
从小小的1平方公里起步,到孕育4500多家双创企业、总营收超过3000亿元——“大创智”不仅是周边高校学子的梦想家园,也因厚积薄发的创力集聚,获评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年高效做“创智”的定力,来自于杨浦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杨浦,是上海最具特色的老工业基地,辖区内11所高校云集。2003年4月,上海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由此起航。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创业成功率比较高。事实上,在校的18万年轻学子,一茬一茬走出校门、走进园区、融入市场,让我们的创新力永远保持在18岁。”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朱鸽飞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杨浦创新发展的优势禀赋。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拓展;舍得把立竿见影的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优化创业环境……20年来,杨浦始终坚守“三个舍得”,为18万人的18岁创新“续航”。
一个小故事至今被津津乐道:2016年,杨浦区纪念路8号面临转型选择,尽管盖写字楼诱惑巨大,管理者还是决定将这一“黄金地段”改造为低密度的大学科技园。如今,10万平方米的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年产值已达70亿元,低密度楼宇换来高强度创新。
从校门口伸出半个脚,到大踏步走向全世界,“三区联动”正从初期的“破墙”,走到智力和产业的“接力”,实现“学城、产城、创城”更高层级的融合。
如今,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杨浦扎根,占据上海半壁江山。“入驻长阳创谷的企业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7岁”“云计算崭露头角时我们就率先建立了上海首个创新基地”“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中心城区第一的位置”……打开校门,“18岁”的澎湃活力如同一江春水,承载众多创新创业者梦想远航。
协同“破圈”,小火花迸发大能量
无论是美团、字节跳动发力“在线新经济”,还是哔哩哔哩蓄势“元宇宙”,抑或是优刻得聚焦云计算、千寻位置瞄准卫星互联网……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近年来拓展的不少新赛道,都能在杨浦找到“样板间”。
这固然源于年轻创业者对风口点的敏锐把握,更离不开杨浦为科创提供“集成式服务”的保驾护航。
“使用中国复志科技的3D打印技术后,我们的模型总制作成本减了五分之四。”韩国一家建筑工程环境检测公司,近日采购多台中国的大尺寸工业3D打印机。
落户在湾谷科技园的复志科技,海外业务占比高达85%。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大赛冠军起步,在学校一墙之隔的创业苗圃发芽,借力湾谷的上海技术交易所壮大。“爆发性增长的每个关键节点,我们都能在周边找到贴心的服务、合适的伙伴和发展的空间,让我们心无旁骛地搞创新、往前冲。”复志创始人封华说。
落户在杨浦的上海技术交易所,是服务技术“顶流”、联接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短短几年间,已完成技术交易鉴证112亿元、技术合同金额342亿元。
为激活丰厚的“科创家底”、助力毕业“拎包”就地创业,杨浦区悉心布局各类功能性平台,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成果的高效转化,“无缝衔接”不同企业的“大小”需求。“我们环高校主动构建各类平台,让更多‘知识宝藏’更好更快地走出实验室,在市场找到生长的空间,解决裉节问题。”上海市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说。
创业者的目光投向哪儿,政府的服务就辐射到哪儿。长三角一体化成趋势,杨浦主动倡导成立“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并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单位;企业面向国际赛场“冲锋”,相关职能部门就在旧金山湾区挂牌运营上海杨浦(硅谷)创新中心,跨越太平洋与硅谷开展创新合作。
“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说,主动对接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结交协同创新的“新朋友”,“在这里,创业者永远不会觉得势单力薄”。
好生态自带口碑。2023年,杨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双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权威部门的肯定,恰恰是对这种“集成式服务”的印证。
全域创新,大布局造就大未来
近日,一笔来自杨浦区“星火燎原”计划的100万元引导资金,为明格科技送来“及时雨”。“我们研发的便携式完全可编程超声研究平台,可用于癌症智能化诊断,这笔钱有助于企业持续融资和市场开拓。”明格创始人邓寅晖说。
与通常的政府扶持项目不同,“星火燎原”计划采用政府资助和市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
创新是个“接力赛”,营商环境是量身定制的“补给站”。“政府为重点企业配备‘首席服务员’,能有效促进政企沟通,让‘政策主动找企业’,这对创新种子的孵化和成果的落地至关重要。”纬景储能副总裁谷雨说。杨浦首创的“首席服务员”“办不成事线上窗口”等新举措,正在全市复制推广。
“杨浦正在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跨前一步做足创新配套,把最好的资源配给最有潜力的科创企业,让资本敢投、企业敢闯。”薛侃说。
创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之源。2022年,在疫情冲击等复杂局面下,杨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76.97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在上海各区排名前列。
今年以来,推动营商环境再升级,杨浦作出“三项承诺”:只要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再好的资源都舍得投入;只要愿意和杨浦共同成长,再长的时间都长情陪伴;只要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淞沪路连接着复旦大学杨浦区域内的两个校区,将打造未来产业谷,主动改造旧业态为创新让步”“沿着杨浦滨江15.5公里‘城市秀带’,让大创智的知识产出继续溢出”——在薛侃看来,杨浦从一以贯之“打创新牌”中受益,未来更要坚持让科创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
奔腾的黄浦江,在杨浦区内“画”出两道弯,如同蓄势待发的弓箭。沿江有带、沿路有谷、环校有创,这一百年工业基地正不断变“young”,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迸发更大的活力。(记者姜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