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题:张明:青春与焊花共绽放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在工友们眼里,他是“弧光中的焊接艺术家”;在他师傅曲岩心中,“我这徒弟踏实,干活又快又准”;他自己表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焊接工,就想努力把活干好”。
他叫张明。日前,这位“普通的焊接工”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明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进行电焊作业(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2007年,毕业于焊接专业的张明进入中国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上学时我发现,电焊的焊花,像极了小时候过年放的烟花,非常好看。这可能是我热爱焊接的起点吧。”他说。
焊花是美丽的,也是灼烫的。焊接工人通常在作业中都要承受60-70摄氏度的体感温度,飞溅的焊花极易引发烫伤。“即使在夏天作业,防护服里也要穿秋衣秋裤,一天下来浑身湿透几轮。眼睛长时间被弧光刺激,有时难受到整夜睡不着。”张明说。
张明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进行电焊作业(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从钢结构的平焊、立焊再到钢管各种位置的焊接,张明不知疲倦地练、不舍昼夜地学……他成为同龄人中成长最快的一个。
“流汗的每一天都有意义。我喜欢焊接,想争口气。”他说。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技能,张明很快参与到桥梁焊接工程中,并迅速成为骨干。
张明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一座桥梁中,有无数个钢结构。一个钢结构的诞生,需要经过焰切、组装、焊接、修整、打砂、喷漆等多道工序。张明要做的,是将不同的钢板焊接在一起,形成钢结构的精确形态。
“最难忘的是建造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张明回忆说,这座桥是“一带一路”重要交通支点工程,是首个采用欧洲标准的全焊结构、超厚板、公铁两用钢桁梁桥。“大桥超厚钢板达到110毫米,强度等级非同一般,焊接填充量极大,必须探索新方法。”
“还是那句话,我想争口气。”面对“超厚板材狭小空间开双坡口”这一难题,张明反复实验,将双坡口改为单坡口,采用背面加钢衬垫熔透焊接方式,终于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张明(中)和同事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查看图纸(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近年来,张明以桥梁建设项目为契机,带领技术团队先后攻克了超厚钢板焊接、单道焊接全部熔深达到80%、U型肋单道对称焊接一次成型等业界难题。
2017年,张明首次参加国际焊接比赛,一举打破国内建筑业央企连续8年与电焊工国际赛事奖牌无缘的局面。2020年,他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焊工项目决赛中获个人第一名。
张明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进行电焊作业(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精益求精,玉汝于成。张明熟练掌握了手工钨极氩弧焊、气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港珠澳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从业以来,张明先后参与建设了20余个国内外重点工程,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
谈及技术工人的成长,他坚信“下苦功夫、慢功夫、长功夫,打牢根基才能厚积薄发”。对于中国焊接、中国制造的实力,他充满信心。
张明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现在,张明正投身于安罗高速黄河特大桥和香山大桥的项目建设工作中。记者在张明工作的厂房里看到,他手持焊枪,将10毫米粗细的焊枪头迫近两块钢板的对接缝,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中,两块钢板完美焊接在一起……
他的青春,与焊花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