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23日电(记者王君宝)人群背后是车水马龙,人群里则是鼓乐齐鸣。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座立交桥下,一支民间乐团将空旷的桥下空间变为“演奏厅”,一演就是14年。
如果晚上在哈尔滨开车行驶到文昌桥下,人们常会被桥下的演奏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密密麻麻的人群,围成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踮起脚尖,可见一群老者手握各种乐器,在指挥带领下,正演奏激昂的乐曲。
“我们是一支民间乐团,每周二、四、六晚上,都会来这里演出。”从人群里走出,手握小号的乐团负责人刘君说。
虽然是民间乐团,但从乐曲编排、乐器配置到人员服装,却看不出一丝“马虎”。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指挥,王辉老师……下面请欣赏吹奏乐《山楂树》。”身着旗袍的主持人刘丽华缓步下台,随着指挥快速挥动手臂,桥下被悠扬的音乐声环绕,乐手们配合默契,观众也会跟着哼唱。乐曲奏毕,掌声雷动。
“我们这个团有40多人,最小的50岁,最大的80多岁,大家都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刘君介绍,2009年乐团建立之初只有三五个人,这些年常有人看过演出后申请加入,乐团规模也逐渐扩大。
乐团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为提高演出质量,乐团不仅在桥下安装了照明灯,还准备了多套服装,每逢重要节日,会统一着装进行主题演出。
“大家都没有报酬,就是因为爱好。”刘君指着一位负责电路维护的老者说,很多人不一定会乐器,但是也愿意参与到乐团的演出工作中。
“很多人会给我们送水等物资,很支持我们,这些年我们觉得对观众有一种责任。”刘丽华说,很多观众会从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赶来看他们演出。
6月20日,乐团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
“我们大多数人都退休了,凭借着一点自学的音乐基础,加入到这个乐团,观众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生活,演出者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乐团指挥王辉说。
遇到观众熟悉的曲目,王辉会带动观众一起演唱;几乎每首乐曲结束,都能听到观众的叫好声。“观众是我们的动力,退休后有这样的文化生活相伴,我的心情也很愉悦。”今年82岁的王福心在乐团中吹大号已经十几年,年轻时从事建筑行业的他说乐团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
19世纪末,歌剧、芭蕾剧、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这里诞生。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如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经举办了30多届。礼堂、音乐厅……即便是一座立交桥下,传来的美妙乐声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音乐品性。
“我们每晚除了演奏,也有演唱,很多‘民间高手’会来和我们合作演出,我们的演出也为这座城市的音乐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刘丽华说。
乐团每年五月到十月演出,冬季则进行排练。“一晚上我们会演奏几十首乐曲,无论是技术还是精神,都是几代乐团人传承下来的。”刘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