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横谈|绿水青山间 中国同世界共话生态文明-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7/ 10 20:29:17
来源:新华社

国际纵横谈|绿水青山间 中国同世界共话生态文明

字体:

  盛夏贵阳,绿意盎然,气候宜人。在为期两天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中外人士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话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这个论坛作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功举办十年来,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会场外景。

  从改造中国乡土,到担当大国责任,再到引领全球绿色发展,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正同世界一道,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探索中国方案

  入口略酸,后味回甘。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设立的绿色产品创新展上,不少参观者对当地特产刺梨果汁赞不绝口。这些金黄色小果实饱含的酸甜美味,源于贵州省多年来治理石漠化的辛勤付出。

  “山上不长树,石头露出来。”当地老百姓这样形容这种土地退化现象。植被破坏、基岩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的样貌,石漠化被学术界称之为“生态癌症”。石漠化地区往往面临严峻的发展难题。刺梨根系发达,比较耐寒,在石旮旯里也能成活,又涵养水土,对治理石漠化具有先天优势。

  从六盘水市、黔南州到安顺市、毕节市,在政策扶持之下,老百姓在石漠化地区栽植刺梨苗,逐步将石漠变回青山,也依靠刺梨深加工过上好日子。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考察黔中腹地后得出结论,刺梨种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他国家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一份“贵州方案”。

农户在贵州省龙里县茶香村采摘刺梨。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

  以小小刺梨巧治石漠化,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一次创新探索。昔日“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是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明亮的窗。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已深入人心。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南非共青团委员扬加·松希克瓦说,自己亲眼见证了习近平主席的“两山论”如何在贵州落地生根,“希望能将中国政府生态文明治理经验带回南非”。

  “波兰家园”公民协会主席塔杜施·加耶夫斯基在论坛上致辞时,特意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他看来,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体现出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幸福指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现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致贺信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从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到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多边舞台上向世界传递中国理念、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承诺,凝聚广泛共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完成乡村美丽蝶变、塞罕坝沙地变林海、苍山洱海恢复本色、九曲黄河重现清流、荒漠猫和棕颈犀鸟等“珍禽异兽”自然现身……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为全球瞩目,多次获国际荣誉。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人工造林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绿色转型等领域展现大国担当。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习近平主席的生态文明思想正在全球引起越来越多共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坦桑尼亚革命党中央委员青年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牢牢记住了这个生动的中国成语。他曾在中国多地参观访问,对此深有体会。北京京郊的漫山桃树让他一见难忘,绿色产业搭载电商渠道的农村致富路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挪威水研究院执行院长图尔永·拉森告诉记者,能参与中挪汞污染合作项目让他深感自豪。他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寻找解决汞污染的方案,制定全球防治汞污染对策。与中国同事的精诚协作,让他感受到生态文明治理“国际合作的力量”。

  引领世界之先

  新能源汽车、光伏面板、绿色储能设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产品创新展上,这些拳头产品吸引不少人驻足了解。在海外与会者眼中,中国近年来在绿色低碳领域引领创新,成绩斐然。

  2021年,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呼吁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

这是肯尼亚加里萨光伏发电站。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曾多次来华考察。据他观察,中国企业可能成为世界能源产业的领军力量,进而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在肯尼亚加里萨郡,整齐密集的太阳能板如同一座座深蓝色的“能量之岛”。中企承建的东非最大光伏电站——加里萨50兆瓦光伏发电站有效缓解了当地“电荒”。同时,按照估算,这一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万余吨。在肯尼亚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看来,中国不仅在推动自身能源领域的“绿色革命”,中国资本、技术和知识也助力非洲大陆加快实现碳中和进程。

  在巴西卡马萨里市,就在几天前,中国车企比亚迪宣布建设由三个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除生产电动车外,还可以加工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2024年下半年投产,将为当地新增5000多个就业岗位。巴西ABC联邦大学“外交政策观察站”研究员费利佩·波尔图认为,中国正成为帮助巴西实现脱碳和满足能源需求的重要合作伙伴。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洪江村一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监制:袁炳忠

  策划:倪四义 班玮 赵新兵

  监制:冯俊扬 薛颖 韩墨 王丽

  统筹:闫珺岩 刘畅 胡星 欧东衢 孙浩

  记者:张远 张代蕾 郭雨祺 吴思 周宣妮 刘勤兵 杨焱彬 赵焱 陈威华 谢江 黎华玲

  编辑:赵嫣 孙浩 王雅晨 程大雨 沈浩洋 丁莹 刘品然

  摄影:杨文斌 潘希来 王晓 谢晗 肖伟

  新华社国际部 贵州分社联合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74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