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的各类“15分钟便民生活圈”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因圈施策”“一圈多能”“多圈合一”等特征。1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在步入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的“圈圈融合”新阶段
◇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城施策、“因圈施策”,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
◇“多圈合一”不是机械式的化零为整,而是多层次、开放式的融合
北京石景山区五芳园健身苑“护苗”基地的攀爬墙处,家长正陪伴孩子攀爬玩耍(2023年6月18日摄) 刘淏煜摄 / 本刊
6月的清晨,太阳微露。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街道永乐小区的贾大爷准备下楼散步。
“出门只需要走5分钟,就能到半月园公园。那儿绿树多、空气好,我每天一早都去散步。小区周边还有菜市场、社区医院、邮局、按摩院、理发店……遛弯儿的工夫,就能顺便买菜、办事、看病,很方便。”贾大爷说。
“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托育圈”“15分钟医疗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幸福阅读圈”……如今,在中国一些城市,15分钟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居民生活方便程度、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各类“15分钟便民生活圈”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因圈施策”“一圈多能”“多圈合一”等特征。1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在步入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的“圈圈融合”新阶段。
“因圈施策”精准补短
“加油,别怕,再一步就到顶了!”夕阳西下,北京石景山区五芳园健身苑的攀岩墙边,一位家长正鼓励孩子向上攀登。这里是五芳园健身苑“护苗”基地。一块专供儿童玩耍的场地里,布置着滑梯、秋千、攀岩墙、摇摇车等设施。
在相距一公里的半月园公园,还有一处供孩童玩耍的沙坑。落日余晖下,孩子们快乐挖沙,用沙土呈现他们的奇思妙想,一张张笑脸满是童真。
鲁谷地区常住人口9.5万余人,0~14岁儿童占常住人口数的11.36%。专家表示,儿童较多的社区,需要有针对性地补齐婴幼儿托育、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短板,增设亲子中心,增设未成年人户外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
在我国,不同城市以及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社区居住人口特征千差万别,对社区服务功能要求也各有侧重。近年来,各地“因圈施策”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更精准地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一些老年人占比较高的社区,充分地考虑老年人出行、养老和看病需求,侧重适老化改造,投放相应设施和服务。比如,增设公交站点,提供老年人休息乘凉的长椅,配供社区养老服务、助餐助洁助浴、理疗养生、健康监测等。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街道井巷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超过60%。为了做好老年服务,井巷社区在设施改造和服务提供上两头发力。
针对社区内老人反映的信息不畅问题,安装了7个大喇叭,播放停电停水等通知,宣传最新政策和反诈骗知识等实用内容;开设公益组织负责运营的服务热线,接线员24小时轮流值班接听,帮助居民解决水管堵塞、电器故障等问题;还设立“雷锋超市”为老年人提供送米送菜、代缴水电费等志愿服务。
一些青年人占比高的社区,建设起线上与线下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比如,通过小程序、APP等接入购物、餐饮、娱乐、运动、家政等线上功能。
江苏省常州市漫柏未来人才社区共有4300名住户,平均年龄仅28岁。社区围绕年轻住户的高频服务需求,设置了众创空间、共享厨房、影音房、户外球场等场地设施。
商务部表示,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城施策、“因圈施策”,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
“一圈多能”集约发展
早晨8点,住在北京石景山区鲁谷街道的张女士,就已从鲁谷社区老街坊便民服务中心“满载而归”。“便民服务中心的生鲜市场里,蔬菜、肉蛋、水果很新鲜。买完菜,我顺便在快递点收了几个包裹。下午,还预约了去理发。”她说。
近年来,北京市对符合条件的新建社区菜市场、早餐、连锁超市、便利店、药店、前置仓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发展“一店多能”。依托“一店多能”发展“一圈多能”,将“15分钟商业圈”与“15分钟生活圈”有机融合,推动社区消费业态升级改造、集约发展,满足周边居民的大部分日常消费需求。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徐家汇赵巷片区的“生活盒子”,是一幢八层的建筑。这里不同楼层,分别设置了社区食堂、医疗卫生、养老幼教等各种服务设施。
所谓“生活盒子”,就是融合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托育圈”“15分钟医疗圈”以及“15分钟健身圈”的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目前,徐汇区已建成28个这样的“生活盒子”,今年内计划再新建11个。据了解,上海市下一步将继续构建“1+N”空间模式,集约发展建设功能整合、空间复合、全龄共享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
在四川成都,集约经营、整合需求、全龄友好的社区综合体也在探索完善。锦江区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将“15分钟养老圈”与“15分钟文化圈”融合,在综合体内设置长者食堂、老年大学、咖啡屋、文创品店,既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更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杨卡表示,各地探索建设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生活盒子”、社区综合体等,将社区管理、便民服务、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集成在同一地点,为居民提供更协同、高效、便捷的服务,代表着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发展方向。
“多圈合一”统筹资源
“寻找社区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将大家的共性需求尽可能多地涵盖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功能之内,这是推动‘多圈合一’、实现‘一圈多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鲁谷街道在规划双锦园和久筑社区便民生活圈时,对社区常住人口比例和居民需求进行了摸底调研。调研发现,社区老中青占比分别约为22%、68%、10%,便民圈的建设短板是包括小餐馆、小理发店、小便民店在内的“七小门店”品种不够丰富。
在此基础上,该街道依托现有社区商业网点补齐七项基本便民业态,引导连锁超市、便利店提供蔬菜零售、早餐供应服务。如今,双锦园和久筑社区居民在社区周边就能享受到从餐饮零售、美容美发到金融服务、末端配送等多业态、全方位的便民服务。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涉及多目标、多系统、多主体协同。实现“一圈多能”,必须避免不同主管部门零散地“各自画圈”,逐步实现“多圈合一”。
“多圈合一”需要从规划层面横向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协同实施机制。杨卡说,“多圈合一”应由政府管理部门主导统筹——
规划前,通过各部门座谈会、基层调研等方式,充分了解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需求和建议;规划时,借鉴城市建设“多规合一”经验,将多个建设规划整合集成、统筹推动;建设时,预留机动空间,方便后续调整;建成后,通过信息反馈平台、部门沟通会等方式查漏补缺、及时调整。
“多圈合一”不是机械式的化零为整,而是多层次、开放式的融合。杨卡建议,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之内,以社区或楼栋为圆心进一步细化画出多个“5分钟小圈”,“圈圈”之间共享服务资源,建立“完整居住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整体性街区”三级服务体系,在家门口满足居民的大多数日常服务需求。(《瞭望》2023年第28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淏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