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8/ 03 13:07:45
来源:新华社

我家有老兵·抗美援朝特辑丨父亲在上甘岭立了特等功

字体:

  父亲展示刊登有他照片的老画册

  图中拿着照片的老人是我的父亲邓彰德。他1951年随部队入朝,参加了上甘岭战役,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17岁的父亲听到这8个字的号召,热血沸腾要报名,但是招兵年龄明确要求是18至30岁。父亲灵机一动,把年纪改大一岁!正是这样一个被称为“小鬼”的少年,在战场上和战友一同抵御了敌人发动的十几次进攻,顽强坚守阵地。

  父亲参加上甘岭战役时的照片

  父亲入伍后,随部队奔赴安东(今辽宁丹东),参加了1个月的军事训练,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成为一名通信兵。父亲说:“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时,为了不暴露行踪,我们每天夜里都要行军50公里以上,不要说火把,就连手电筒也不能用。”

  1952年10月,父亲参加上甘岭战役。“敌人炸毁了坑道的通讯设施,电话、电线全都不通了。我要奔走在前线传达上级指示命令,并向营部汇报前线作战情况。”父亲说。

  一个黄昏,营部要求父亲将部队即将组织反击的消息传达给坑道内的战友。坑道距离营部只有三四百米,但坑道口不远处,就有敌人的碉堡。“敌人的探照灯和照明弹把阵地照得像白天一样,我趴在弹坑里,把白色降落伞捆在身上作掩护,慢慢向前移动。”穿过那三四百米的距离,父亲用了半个多小时。

  敌人的机枪不时向坑道口扫射。父亲说:“我匍匐在坑道口附近,利用敌人两次射击间的短暂间隙,猛地跑过去钻进坑道内。就在扑进坑道口的瞬间,敌人的机枪又扫射过来,耳边还能听见子弹的呼啸声。”父亲传递的消息十分重要,反击开始后,官兵们里应外合,很快炸掉了坑道口的敌军碉堡,父亲因此荣立特等功。

  “上甘岭战役之残酷,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父亲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战场上的情景。“我所在的5班一共就5个人,每人胸前都挂一支冲锋枪,携带3个装满子弹的弹夹,还有七八颗手榴弹。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敌军一个营的兵力。有一天敌人轮番发动了十几次进攻,我们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守住了阵地。”父亲说,“我们不但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而且整个5班无一人阵亡。战斗结束后,上级给我们班记了集体一等功。”经过十多天的战斗,父亲所在120多人的连队,最后只剩30人。

  父亲在四川省南充市涪江路小学做革命传统教育宣讲

  1954年3月,父亲随部队回到了祖国。1981年,父亲退休,后来移交安置到南充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退休后,父亲生活节俭,严于律己,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向贫困地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还经常为部队、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做革命传统教育宣讲。(邓洪斌)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

  监制:李砺寒、常爱玲、齐慧杰、田源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统筹:蔡琳琳、孙丰晓、胡碧霞

  协调:陈卓、张媛、蔡鑫、张攀

  记者:高蕊

  编校:张瑞杰、韩启扬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南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78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