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8/ 15 19:26: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记者手记:河西走廊的风

字体:

  新华社兰州8月15日电(记者李响、范培珅、张智敏)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生态地位突出。

  全国生态日前夕,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驱车穿行于河西走廊,记录这里关于风的故事,感受着这里生态的变化。

  车队经定武高速从宁夏进入甘肃,再经连霍高速一路西行,路边警示标志出现频率最高的,“注意横风”是其中一个。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充足的日照带走水汽,强劲的季风吹来沙尘,位于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就曾经饱受风沙之苦。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曾经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经过八步沙的干武铁路和省道时常被黄沙拦路。

  八步沙的风,能“夺命”。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在这里夺走了23个鲜活的生命。

  “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六老汉”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联手向沙漠“宣战”,三代人前赴后继,接力治沙。

  从“人背驴驮”运送苗木、麦草压沙治沙,到如今开着工程车挺进大漠,治沙技术手段更加先进;连片公益林被认养,治沙的社会参与度更高。

  这是8月5日拍摄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在八步沙林场,梭梭、柠条、花棒等耐旱植物郁郁葱葱。

  在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有棵高大的白榆树根露出地面,依然傲然挺立。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介绍,这棵白榆是父辈们种下的,见证着当年治沙的艰辛:地表的沙子被狂风一层层掠走,白榆的根部分裸露在外。其实,它的根扎得很深,就像扎根在这里治沙的人们。

  这是8月5日拍摄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登高远眺,绿色从祁连山脚下向荒漠延伸,火车、汽车飞驰而过,护路队清沙早已成为历史。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八步沙林场已完成治沙造林超28万亩,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了30公里。

  河西的风,并非一无是处。

  在玉门市西南的戈壁滩上,有一大片白色的“风电森林”,这就是素有“陆上三峡”之称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这是8月8日拍摄的甘肃省玉门市一处风电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据介绍,玉门风电条件得天独厚:70米高度平均风速达7.9米/秒,可用于开发新能源的土地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至2022年底,玉门新能源累计发电59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累计发电达462.61亿千瓦时。”玉门市绿色能源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史学磊说。

  这是8月8日拍摄的甘肃省玉门市一处风电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玉门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曾经历转型之痛。如今,玉门新能源产业正引领装备制造、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河西走廊的风,带动风机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为千家万户带来清洁电能。高速公路上,载着风机叶片、机舱等配件的运输车经常穿梭,给茫茫戈壁送来绿色的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980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