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8月27日电 题:梁宗安:“医”往无前 为“呼吸”事业奋斗终身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杨华、李恒
从医近40年,多次冲锋在紧急救治一线,他说这是医生该做的事;培养的呼吸治疗师遍布全国,他说救人和育人都是自己的职责……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梁宗安,一名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甘愿为“呼吸”事业奋斗终身的“最美医生”。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这是义无反顾的。”梁宗安说,越是千钧一发之际,越不能让患者等待。
抗击非典、禽流感、新冠疫情,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既要协调指挥,又要到病房进行医疗查房和照护方案讨论……面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梁宗安用责任、担当和奉献化危为安。
2003年12月,梁宗安在四川资阳市为病人义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供图
梁宗安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供图
新冠疫情发生后,梁宗安参与构建了四川省医疗救治模式。他多次挂帅出征、奔赴疫情一线——作为专家组组长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组进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指导确诊病人的救治工作;率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69名医务人员全面接管成都公卫中心重症病房,全面管理成都市的危重型患者;加入中国派遣的援意抗疫专家组赶赴意大利,分享我国防疫实战经验,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大夫,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梁宗安说,医生是个专业的工作,前沿医学技术变化迅速,要活到老学到老。
“为了患者永不放弃,心中才不会留遗憾”
一名患者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上,微笑着向远方挥手——这是梁宗安手机里至今仍珍藏着的一张照片。
10多年前,这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梁宗安带领专家团队用精湛医术对患者精心施救。患者出院后,每当在旅行中拍到精彩照片,都会分享给梁宗安。
“为了患者永不放弃,心中才不会留遗憾。”从医近40年,梁宗安始终奋斗在临床一线,以饱满热忱、专业素养、细致耐心守护着每一位进入重症病房抢救的危重症患者。
梁宗安(中)在门诊给病人看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供图
时光如梭,岁月见证了梁宗安为患者尽心尽力的点滴。
梁宗安永远也忘不了这样一位病人:多年前一位女患者因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受损控制不了呼吸肌,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家庭贫困,治疗一段时间后就欠了近万元医疗费,家人不得不提出出院请求。
“再治疗一段时间就能康复,现在出院前功尽弃,病人就真没得救了!”梁宗安当时急红了眼,“先治!”
梁宗安的善意和坚持让患者的治疗得以继续并最终康复出院。出院一年多后,患者还上了欠款。梁宗安的不放弃,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更是让一个面临破碎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梁宗安总是对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说,门诊时尽量看得慢一点,把时间留给患者。很多患者从外地赶来,病情较复杂,他们看一次病不容易,需要花时间问清楚病情,并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救人和育人都是我的职责”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呼吸治疗师”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梁宗安培养的呼吸治疗师遍布全国,在新冠疫情和日常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救人和育人都是我的职责。”在梁宗安看来,“呼吸治疗师”不仅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通气方案,提供最佳呼吸支持,还要熟练掌握各型号、各模式呼吸机的适配和调试,机器出现故障也要能第一时间诊断和维修。
多年来,梁宗安致力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呼吸治疗学领域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推动建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治疗专业教育制度和呼吸治疗师职业体系。
完成门诊工作,承担远程会诊、多学科诊疗等多种医疗工作……如今,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学科主任,梁宗安每年仍要完成呼吸科专科门诊3000余例次,每周2次疑难危重症病例查房和多学科诊疗。
梁宗安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从医近40年的故事。新华社记者董小红摄
在不同的战场,不变的是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仁心。只要是患者的事,梁宗安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梁宗安还不忘为大众科普新冠疫情防控和预防呼吸疾病相关知识,让更多人提升健康意识。
用仁心仁术,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近年来,梁宗安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等称号,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患者的评价。“看到患者高高兴兴出院,脸上展露笑容,这是医生最大的欣慰。”梁宗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