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 22 14:12:34
来源:中国记协网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李颖瑞:金发碧眼的乡愁 从美国直寄福州

字体:

李颖瑞

  大家好,我是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的记者颖瑞,今年是我来福州的第9年,我的家乡在大美新疆,我对新疆的印象,是神秘的沙漠,是每年六七月翠绿从山脚绵延,是好客的维吾尔族人民让你尝尝瓜果的香甜。

  在我做这个选题以前,我对家乡的概念还是我所生长的那个地方。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我的乡愁。是一群美国人的乡愁。一群美国人却把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处山头当做自己的家乡。

  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他们的乡愁,漂洋过海。比我更深。

  我们是前一天晚上,7月2日接到的电话。

  说鼓岭友人穆言灵准备电话连线她的美国友人,林恩。

  对于一个起床困难户来说,每次采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几点出发。

  同事说很早,四点我们要到达鼓岭,因为要配合美国时间。

  鼓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鼓山之北,20世纪初是旅居福州外国人的避暑胜地。在这个中外人士友好共处的社区,许多像林恩这样的外侨儿童在此度过了人生的美好时光,与当地人民建立的深厚情谊令他们毕生难忘。

  7月3日,我们上鼓岭的时候,山风还带着和七月不相称的凉意。天色是很深的蓝色。山林是更深一层的黑色。

  山风吹拂过树林,沙沙声能够远远地从那个山头波及到我所在的山头。

  那个时候我在想,87年前鼓岭的风,响在林恩耳畔,也是这个声音吗?

  接电话前,我感觉到穆言灵很激动,因为远在大洋彼岸的林恩已经一百零三岁了。他在鼓岭一直待到了十六岁,很多人十六岁离开家乡去念书。他十六岁在青春最茂盛的时候,离开福建东南沿海的山风,回去了美国。

  转眼过去半个多世纪,87年。87年的朝思暮想,他的故土。

  72岁的穆言灵也是鼓岭外侨的后人,她的公公穆蔼仁曾在福州任教,后来又作为美国“飞虎队”成员支援中国抗战,战后留在福建协和大学教授英语十余年。穆蔼仁的小儿子穆彼得就出生在福州。2015年,穆彼得、穆言灵夫妇来到福州,按父亲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撒入闽江。

  正是那次鼓岭行开启了穆言灵夫妇对鼓岭历史文化的探寻,经过艰难的寻找和探访,他们找到了更多“鼓岭之友”。林恩就是其中之一。出生在福州的林恩年少时用相机拍摄了鼓岭老街、商店以及孩子们玩耍等场景。老人家中至今珍藏着几本厚厚的相册。

  今年6月初,穆言灵看望林恩时说,她和几位“鼓岭之友”代表将飞赴福州参加当月月底举行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林恩很高兴也很羡慕,嘱咐穆言灵给他带回鼓岭最新照片和录像。上周,林恩健康状况恶化,被转入附近的康养中心,他让女儿电告穆言灵:“想办法让我再看鼓岭一眼!”

  为此,身在鼓岭的穆言灵与鼓岭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林轶南等商定用视频连线方式让林恩实现再回儿时家园的心愿。

  电话拨通那一刻,穆言灵的声音是颤抖的。现场没有一丁点声音,除了头顶的树冠摇曳作响。我也跟着有一些紧张。电话的那头出现了林恩在病床上的面容。

  穆言灵问他,你看这里你觉得熟悉吗?我在你以前住过的庭院里。

  在这个采访之前,我去过很多次鼓岭。看过几次日落。观赏过纳凉的秋意。但是这一天之后,在我脑子里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画面,就是凌晨四点的鼓岭。

  他缓解了远在美国大洋彼岸的一位百岁老人的乡愁。

  通过视频连线,穆言灵首先带林恩参观他家的老房子,并特意给他展示了一张1912年拍摄的房子的老照片。虽然房子内部变化较大,但外廊基本保持了原貌,可以俯瞰美丽的山谷。林恩边看边喃喃自语着,几次试图用手指去抚摸视频里的外廊墙石。

  在林恩家,我们拉来了一路信号,去山谷底下寻找林恩小时候去玩过的水潭。林恩小时候常常和当地的村民一起在水潭里玩耍。他们漫山遍野的奔跑,甚至他还学会了不少福州的方言。在我们视频连线时,林恩看到画面里有当地人,还开心地和他们说了句福州话。

  随着时间推移,天色逐渐转亮,从山的那头揭晓绚丽的日出。

  电话那头的林恩,远在大洋彼岸,借助科技的便利,亲眼目睹了一次“家乡的”日出。

  两个多小时连线期间,除利用地点转换间隙稍作休息外,林恩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兴致,眼角始终挂着笑意。穆言灵在随后的电话采访中对记者说:“我第一次见林恩这样高兴,很开心能帮他达成心愿。”

  今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向在福建福州举行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鼓励两国民间友好人士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鼓岭故事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肯定了这些年“鼓岭之友”和两国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岭历史,积极传播鼓岭文化,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作出的不懈努力。

  穆言灵对此深表认同:“我们都是这份遗产的继承者,必须珍惜、传承、弘扬好它。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继续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架设桥梁。”

  我有幸见证了这样一份 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

  从事记者这份职业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下党分会场,我看到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合作,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在宁德举办的“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现场,我听到第三世界国家携手合作,加快推动减贫进程的呼声。在“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的数天采访行程中,我感受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新时代鼓岭故事正在续写。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记者是留下这份底稿的人,我钟情于这个称谓,热爱这份事业,我将继续去发现,去记录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很荣幸,我能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成长。

第三届中国短视频大会采访好看视频总编辑汪淼

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VR直播

与福建漳浦县渔民打捞河豚

【纠错】 【责任编辑:聂晨静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987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