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的郑重承诺。
能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我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上述“超越”背后的绿色动能。
↑2023年和2020年对比,黑龙江哈尔滨依兰鸡冠山三期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鸡冠山上,一座座白色风车有序排列,迎风挥舞着“臂膀”,化风为电,守护万家灯火。
目前,黑龙江哈尔滨依兰鸡冠山三期150兆瓦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4.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5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97万吨。
↑2023年与2021年对比,一座座海上“擎天柱”屹立于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
2023年7月19日,引人瞩目的海上“擎天柱”——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每年发电量超6600万千瓦时。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成为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3月,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约3089万千瓦,装机规模居全球首位。
↑2023年与2018年对比,白鹤滩水电站已投产发电。
2022年底,总装机规模列世界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与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连珠成串”,共同构起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白鹤滩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24.43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约19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200万吨。
↑2023年与2015年对比,“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梁园镇陷陂湖铺成一片蔚蓝。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陷陂湖,一面面湛蓝色的光伏面板如同风帆立于湖面,约36万块太阳能光伏组件,构成了“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电站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方式,每年平均上网电量达1.1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7万吨,可带来水产品收入40多万元。
↑2023年与2014年对比,敦煌戈壁滩上建起“超级镜子发电站”。
河西走廊戈壁滩上,被称为“超级镜子发电站”的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反射着耀眼的光芒。超过1.2万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60米高的吸热塔,镜场总反射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设计年发电量达3.9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
太阳能光热发电被认为是具备成为基础负荷电源潜力的新兴能源应用技术。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借助良好的电网基础优势,将新能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
↑2023年与2022年对比,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光储一体化项目从无到有。
2023年7月13日,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光储一体化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建成投运后可实现调峰调频、减少弃光,可配合光伏发电部分实现年发电量16.12亿千瓦时,全寿命周期内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2万吨。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电源需求迅速增长,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加速在我国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
↑2022年与2014年对比,“超级充电宝”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已投产运行。
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电网“削峰填谷”的重要工具,通常被称为“超级充电宝”。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的这座抽水蓄能电站于2021年2月全面投产,该电站年平均上网电量31亿千瓦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带来的损耗情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2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5万吨,储能电站的“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发挥。
逐“绿”而行。随着越来越多可再生能源新基建项目的建成投运,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涌现,绿色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策划:李俊 刘菁
监制:钟昊熹 常爱玲 令伟家
统筹:曾迎迎 黄庆华
终审:于卫亚 何莉 周年钧
记者:马姝瑞 吴慧珺
编辑:王浩程 邬金夫
设计:赵丹阳
技术:密雅琪
卫星遥感与技术支持:郭建伟 刘心宇 郭超 尹然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