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中,由浙江省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这一环保荣誉。
这是浙江继“千万工程”“蚂蚁森林”项目后再次收获联合国最高级别环保荣誉,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验证了绿色发展、绿色治理的中国承诺,展现了我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
“地球卫士奖”花开三度
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74岁的老渔民陈夏芳多了一份新收入。“每天用闲余时间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废弃物,送到固定收集点,一个月大约能增加700元收入。”陈夏芳说。
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浙江6300多名低收入群众和渔民、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实现了海洋塑料“从海洋到货架”的全过程可视化追溯,并将收益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一线收集人员,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塑料污染。
“目前,‘蓝色循环’正在全国推广,未来有望引领20多万艘中国渔船,带动上万名沿海低收入群众,及数万家企业参与海洋废弃物治理,实现海洋生态多元共治,为全球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
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显示,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环境领域的最高荣誉。‘蓝色循环’可以为世界各地希望采取行动减少塑料污染的政府、企业和社区树立一个鼓舞人心的榜样。”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说。
从2005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会颁发一次“地球卫士奖”,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政府、组织、个人等。2018年9月27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该荣誉;2019年9月19日,支付宝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获奖。
生动展现生态文明思想基层实践
安吉县鲁家村,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一条4.5公里的环村观光小火车串起沿途十多个特色家庭农场。
“过去鲁家村村民有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臭气四季吹。’”鲁家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裘丽琴说,“现在的鲁家村全村皆是景区,开门就是花园。”
2018年,裘丽琴代表自2003年以来浙江投身“千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万千干部群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颁奖典礼上捧起了“地球卫士奖”的奖杯。她说,5年后的鲁家村,不仅更美,也更有活力。
这几年,鲁家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造出家庭农场等网红旅游项目。“公司+村+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使村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从“千万工程”到蚂蚁森林,再到“蓝色循环”,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46岁的陈光辉是“蓝色循环”模式发起成员之一。他自小在台州的海边长大,亲眼见证了海涂从“满是小螃蟹、跳跳鱼”到遭受污染,再到如今逐渐恢复生机。
浙江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段,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岛数量和岸线长度位居中国第一。发展海岛旅游和近海水产养殖是浙江沿海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但近海塑料废弃物也随之增加。
“‘蓝色循环’创新解决了海洋废弃物治理‘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是否可持续’的难题,让低收入人群在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我们看到回收的海洋废弃物、废弃塑料的数据一直在上升。”陈光辉说。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史上最严格环保法”,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法律。
中国经验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声明说,“蓝色循环”模式迄今已收集超过1万吨海洋废弃物,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项目,获颁“地球卫士奖”中的“商界卓识奖”。
“为了我们的健康和地球生态,我们必须终结塑料污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蓝色循环’展现了创新性治理方案切实有效,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和塑料的关系,展示了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而“千万工程”推动打造的则是中国乡村发展模式,解决了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高度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见证了中国乡村的变化。他说:“曾经这里一些乡村的河被村民叫作‘牛奶河’,现在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人们在河边散步,在长椅上放松,将自然风光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对浙江来说是巨大机遇。”
浙江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的缩影。新时代十年来,全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稳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56%,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教授纳比然·穆罕默德哈努雷几十年前留学中国时就熟知的谚语。他后来受邀考察浙江,惊叹于当地的自然美景和生态惠民理念,这位学者称之为真正的“生态天堂”。
穆罕默德哈努雷说,好的环境有助于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促使个体把思想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这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启示。 (本报记者商意盈 朱涵 黄筱 郑梦雨 黎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