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 24 21:01:50
来源:新华社

中国故事丨莲鹤方壶:穿越两千年的青铜绝唱

字体:

  它被誉为中国“青铜时代的绝唱”,并蒂莲花,双鹤绝美。

  它被称作春秋“时代精神之象征”,踌躇满志,俯瞰一切。

  一朵莲、一只鹤组成了它的名字——莲鹤方壶。

  1923年8月25日,一座春秋时期国君大墓的意外发现,让莲鹤方壶惊动四方。出土百年间,莲鹤方壶不断绽放高光时刻:它是中国政府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它的复制品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它为国风流行音乐带来灵感,让文物故事和着旋律走进千家万户……

  2000多年前,莲鹤的风姿曾惊艳了春秋;今日,方壶依旧莲瓣舒放、鹤鸣九皋,诉说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出土·春秋绝唱

  对河南考古而言,李家楼是一个重要的坐标。

  “老一辈的人常说,先有莲鹤方壶,后有河南博物院。”在河南博物院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内,院长马萧林动情地讲述关于莲鹤方壶的故事。

  1923年8月25日,在河南新郑李家楼,乡绅李锐在菜园掘井时意外发现一处古墓。恰逢驻扎于郑州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在他派人昼夜警戒保护之下,古墓得到了大规模的发掘。

  “得益于此,这座规模宏大、未经盗扰的大墓历时40天发掘完成,共出土铜鼎、编钟等百余件青铜礼乐器。”马萧林说,后经考证,该墓被认定为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也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首批文物。

  这是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掘现场(资料照片)。河南博物院供图

  这其中,一对青铜方壶格外引人关注。

  “壶,是商周时代酒具的一种,作为西周后期开始流行的青铜器造型,方壶此前也有出土,但这对方壶的造型却很特别。”马萧林说,壶腹饰有精美的蟠龙纹饰,龙角竖立,极为生动形象;壶体四面各饰一只神兽,呈向上攀援姿势;圈足底下则有两条卷尾兽,其头转向外侧,与蟠龙、神兽遥相呼应。

  “从器形上看,郑公大墓出土的方壶整体呈椭方体,修颈斜肩,垂腹圈足,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曹汉刚说,两件方壶形制、纹饰完全相同,只在尺寸上稍稍有异。

  在很多人看来,这对方壶最出彩的部分无疑是盖顶仰起的十组双层莲瓣和伫立中央的仙鹤,每个莲瓣均由龙凤合体的纹饰组成,仙鹤昂首而立,引颈欲鸣,双翼舒展。郭沫若最终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

  器具虽小,方寸之间亦能激荡历史长河。

  马萧林说,郑国乃当时中原文化南传和楚地文化北渐的第一驿站,莲鹤方壶就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既有中原青铜器的肃穆威严,又有楚地的流动飞扬,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迸发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风貌,也展现当时中国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铸造水平的独领风骚。”马萧林说。

  守护·南渡北归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郑国是一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虽有夹缝中求生的艰难,却也以诗乐浪漫闻名天下。正如当时制造工匠将莲置于青铜之上,并立一张翅之鹤,好似在说乱世亦能有赏花审美的风雅、遨游天际的自由。

  然而,生于乱世的莲鹤方壶,2000多年后破土而出仍不免流离辗转。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接到保护博物馆珍品密令后,精心挑选了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部分馆藏文物,分装68箱,共重30吨,紧急运往武汉。

  1938年9月,硝烟烽火中,这批文物又离开武汉前往重庆寻求新的庇所。几经辗转抵渝后,文物存放在当时的中央大学位于重庆的宿舍。时任校长罗家伦曾声明,豫省存渝古物“将与本校财产同等看待”。

  1945年抗战胜利,解放战争继起,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没有回归的机会。直到新中国成立,莲鹤方壶终得“安居”,一件被调往北京,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另外一件返还故乡,入藏河南博物馆。

  杜安和同事在对莲鹤方壶进行修复。受访者供图

  相比普通观众在展柜外的一瞥惊鸿,文物修复师杜安与莲鹤方壶之间的“羁绊”则要深上许多。作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近30年来,他曾两次修复莲鹤方壶。

  “方壶百年,是一代代文博人在保护、修复、传承中倾注心血的百年。”如今,像医生对待“老病号”一样,杜安对方壶进行长期“随诊”,除了定期用技术手段监测外,只要得空,他都会去放置方壶的展柜旁溜达几圈,“得亲眼看看才放心”。

  传承·后世流芳

  惊艳,是河南博物院首席讲解员陈莹莹初见莲鹤方壶时的感受。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今年是陈莹莹在河南博物院工作的第13年,也是她讲解莲鹤方壶的第13年。在她的印象中,每次带游客走进第四展厅时,方壶展柜前永远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百年前,因收藏莲鹤方壶等文物而声名鹊起的河南博物院,至今高光不减。每天早上不到9点,河南博物院门口就会排起长龙,1.2万个预约名额经常一经发出即刻抢空。“有人不远千里就为看莲鹤方壶,一位特地从成都赶来的游客说,青铜文明所带来的震撼、历经岁月沧桑的厚重感,他在看到方壶的一瞬间全懂了。”陈莹莹说。

  翻开陈莹莹的讲解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标注。没有讲解任务的时候,她就在院里到处“挖料”。通过院里的资料馆,她了解了莲鹤方壶所处的时代背景、风土文化、甚至气候环境;在青铜器专家那里,她弄清了青铜铸造工艺及演化;跟在文物修复专家后面,她脑补出莲鹤方壶初出土时的样子……

  如今,每过一段时间,陈莹莹都要更新讲解词。“讲好中国故事,于我而言就是讲好文物故事,讲好这件国之重器,让更多人能够一览中国青铜时代的烂漫余晖。”她说。

  得益于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莲鹤方壶逐渐走出“深闺”,与游客双向奔赴。在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商店里,包含莲鹤方壶元素的产品有数十种,大到复制品摆件、3D立体拼图、考古盲盒,小到香囊、耳饰、徽章,创意十足,深受游客喜爱。

  “今年是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我们推出郑公大墓线上文物专题展和莲鹤方壶裸眼3D展等活动,分散两地的方壶线上‘成双’,让全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马萧林说。

  总策划:顾钱江

  监制:卫铁民 闵捷

  记者:桂娟 史林静 袁月明

  编辑:朱昊晨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99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