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岳县城出发,驱车沿卧佛大道前行,半小时后就来到卧佛院,这里有一尊世界上最长的左侧卧佛造像,身长23米。
74岁的文管员吴忠富听村里老人讲,没通路前到卧佛院只有水路,下船后穿过重重庙宇才能见到卧佛真容。元朝末年,庙宇被毁。十二三岁时,吴忠富经常和村里其他小孩到洞窟里来乘凉。当时,还有人在这里搭棚子居住、做饭。
1982年,吴忠富33岁。当年,安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后,他成为义务文管员。文管所发动群众上报身边的文物,卧佛院开始被大众所知,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古称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设州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因“安居于山岳之上”而得名。而这山岳之间隐藏着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石窟艺术。
“接地气”的石刻造像
“来安岳,一定要看‘紫竹观音’。”这几乎是每个安岳人对外来探访者的推荐之词。
在安岳县南部,穿过熙熙攘攘的石羊场镇,驱车来到塔子山下,沿山而上,到达山顶后,毗卢洞映入眼前。这里的紫竹观音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造像面部清秀,裸露的肌肤细腻光滑。全镂空的宝冠,轻柔飘逸的彩带,薄如蝉翼的长裙,紧贴两臂的坎肩……无不显示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与往日早期佛和菩萨正襟危坐、庄严肃穆的风格不同,这尊造像最大的特色是右脚抬起,左脚自然下垂踩在莲花台上,跷脚而坐,体现神性与人性的高度统一。“非常接地气,让普通百姓觉得丝毫没有距离感。”安岳石窟研究院文化研究科杨秀伟说。
这种接地气的造像在安岳石窟比比皆是。在圆觉洞,北宋时建造的释迦牟尼佛立像一扫神秘肃穆之态,面带微笑,双目俯视,和蔼可亲,整个头和身躯略向右侧,恰好与右下方的弟子迦叶目光对视。记者还发现,在一些石窟中,供养人造像也千姿百态,有的抱膝而坐,还有的直接靠墙打瞌睡,增加了不少俏皮感与乐趣。
写实性和世俗化是安岳石窟的一大特色。同时,包括安岳石窟在内的四川石窟还更多地表现了巴蜀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尤具特色的是以柳本尊为代表的四川密宗及其相关的地方性题材。这种全国最早、最典型的普通中国人成佛的独特造像,在佛教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柳本尊是四川密宗传法人。在毗卢洞,一处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石壁上再现了柳本尊的生平、行化、成佛全过程。只见“十炼图”既有柳本尊行化的直观图像,又有文字解说,就像一本刻在岩壁上的连环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在造像布局上,主次分明,造型生动。
当然,安岳石窟的特色还不止于此。千佛寨的“药师佛经变”龛是中国有关药师佛行化故事题材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龛。卧佛院现存15个刻经窟,刻字面积达154平方米,经文22部,70余卷、品,近40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摩崖刻经。玄妙观中则保存了“佛道二尊者”联合说法图,对研究佛、道融合有重要作用。
历经千年,石刻造像依旧与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山林崖壁间的铿锵之声造就山林中瑰丽世界的同时,安岳石刻技艺也相伴而生,世代师徒相传、示范相授。如今,安岳石刻传统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叮叮叮……”行走在安岳,仿佛跨越时空的敲击声不时从远处传来。这声音安岳石刻技艺传承人邓永佳最熟悉不过。
1999年与石头结缘,打粗坯,精雕细琢、打磨抛光……随着无数次的敲击声响起,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他手里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紫竹观音造像最令他着迷。为了捕捉造像的微表情并精准表达出来,他常常看照片、视频,或是到现场观摩,总有那么一瞬间邓永佳觉得自己在与当时的匠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他来说,这门手艺不仅仅是吃饭的本事,更是一场石刻梦想与文脉接续之旅。
在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石窟造像是安岳人的文化乡愁。很多外地游子回到家乡不时到家附近的造像前转一转,看一看,更有当地村民自发加入到守护的队伍中来。
隐匿山野而沉睡千年
上世纪80年代,安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第一任所长唐承义和同事们靠着双脚和一部黑白相机,翻山穿林,他们惊讶地发现,全县境内竟现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石窟经文近40万字。
石窟寺起源于印度,最初是佛教僧人利用山间自然的洞窟作为坐禅、修持、集会及生活之用。后来开山凿洞,在洞中设置佛塔、佛像,画上壁画。作为传播佛教的艺术使者,石窟艺术从古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外来的宗教形式、艺术形式与中国本土艺术相结合,中华大地便绽开了石窟艺术之花。
南北朝晚期,随着西魏北周军事上对南朝蜀地的征服,佛教信仰进一步进入四川地区。唐武宗灭佛,中原佛教开始没落,北方几乎停止了开凿造像。与此相反,川渝地区的摩崖寺和石窟造像继续发展。安史之乱以后,川渝地区更是成为全国石窟造像的中心。
杨秀伟说,安岳地处巴、蜀要塞,扼成渝古道要冲。这里的石质为四川常见的红砂石,易于雕刻。有别于北方大规模集中造像的特点,安岳石窟因地制宜,以一山、一壑、一石为单元,或倚崖取势,大窟大像雄伟壮观,小龛小像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在全县的各个乡镇。
如今,安岳县西北部以初盛唐时期的卧佛院、玄妙观等佛教寺院和摩崖造像为主;中部以中晚唐到五代的圆觉洞、千佛寨、净慧岩等为主;东南部主要是两宋石窟如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等。石窟寺由今县域西北向东南延伸,基本构成一条线上的三个区域。目前,安岳现有与石窟相关的国保单位8个,省级保护单位19处。
据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四川现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处,超过了全国总数的1/3。四川石窟寺是我国石窟寺晚期发展的代表,将中国大规模开窟(龛)造像的时间向后延续了500年。
但研究者认为,除了四川乐山大佛和重庆大足石刻外,包括安岳石窟在内的大部分川渝地区的石窟此前很少被关注的原因是,一方面云冈、龙门等知名度高的大型石窟,通常位于当时的行政中心,且多具有皇室背景。而川渝地区远离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石窟大多由地方官员和当地宗教团体开凿,规模相对较小,反映的也是民间和地方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四川地区石窟地势偏僻,很多藏在山林之中,留下的记载不多,人们认知少。
步入大众视野
“太分散了!”凡是造访过安岳石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几年来,记者曾多次探访安岳石窟。当时除了县城周边的圆觉洞旅游开发较早外,其余均不易到达。2018年,记者从县城开车一个半小时,经过一段乡间小道才到卧佛院。去南边的茗山寺时,按照导航,车子开到路的尽头后,竟不知造像在何处,道路两侧是农田,也没有明显的指示标志,询问当地村民后才沿着一条狭窄的山路才得以进入。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提出。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的资阳迎来新发展机遇,安岳石窟更是加快走入大众的视野。
川渝两地石窟造像一脉相承,在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中构成了非常重要的西南板块。根据《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两地联合挖掘川渝石窟寺价值内涵,共同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打造中国南方石窟寺保护利用高地。同时,随着《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资阳市和大足区依托丰富的石刻资源,聚焦文化遗产联合保护、文旅消费升级等开展合作,实行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联动推出石窟旅游线路,共塑“资足常乐”文旅品牌。
如今,改变正在发生。安岳成立了四川第一个县域副县级文保单位安岳石窟研究院,本地保护与研究力量正在培育,一批文物保护项目正梯次推进,一场场联合推介活动正在上演,一条条石窟主题游览路线不断成熟……
再去卧佛院,通过旅游快速通道卧佛大道,半小时即可到达。景区周边还规划了步道、绿道以及游船等多条观光线路。线路终点是现代石刻技艺展示区,游客们在感知国家非遗安岳石刻传统工艺的精美后,步行100米便可来到卧佛院。
旅游开发还带动当地村民致富。60岁的卧佛镇卧佛村村民吴邦建感慨:“卧佛资源让村里有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一个曾经‘鸟不拉屎’的地方搭上乡村振兴的东风,发展起文旅产业。”
圆觉洞因距离安岳县城不远,成为外地游客感受安岳石窟的第一站。针对造像数量多、分布散等现状,当地在县城不远处的石桥街道广惠村规划建设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以圆觉洞为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整合安岳“古、多、精、美”石窟资源,打造集石窟数字保存、展示、利用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把石窟‘搬’到一起,未来游客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一站式体验安岳石窟的魅力,线上游完后,还可再有针对性地实地探访,大大缩减了在路上的奔波时间。”安岳县文旅局副局长杨雅茜说。
在安岳县,当地正围绕丰富的石窟资源,在县城北部、中部、东部,以“石窟+水”“石窟+数”“石窟+山”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康养旅游区、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安柠石光”巴蜀文化体验区建设。
千年石窟,华夏瑰宝。越来越多人正选择来安岳开启一场石窟文化体验之旅。(记者 张海磊 尚文意 邢拓 龙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