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昌龄曾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吟诵汉代名将李广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诗中所说的“龙城”,正是“飞将军”李广的家乡甘肃省天水市。
天水市静卧在西秦岭脚下,渭河穿城而过。《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华胥“生庖牺于成纪”。其中,成纪是古时候天水下辖的一个县,庖牺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别名。作为“羲皇故里”,天水也被人们称为“龙城”。
天水市伏羲庙的木雕图龙。(天水市博物馆供图)
龙年已至,天水城内舞龙、点龙灯,以龙为主题的各类活动火热开展。伏羲与龙有什么联系?“龙城”与龙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天水的街巷、古迹,寻访“飞腾”在人们血脉里的中国龙。
天水市博物馆的伏羲女娲浮雕墙。(天水市博物馆供图)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说,《补史记·三皇本纪》等文献指出,伏羲“蛇身人首”“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在征服了许多部落后,创造了以蛇身为基础、多种动物特征集于一身的龙。”
“龙图腾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统一在古老图腾崇拜中的典型体现。”雍际春说,伏羲之后,炎帝、黄帝等都继承了龙图腾,龙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全世界华夏儿女都因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
汉代金掐丝焊珠七龙纹金带扣。(天水市博物馆供图)
在天水民俗博物馆,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粘贴、拼装、上色,亲手制作彩色中国龙。9岁的四年级学生郭洹妤举着自己制作的小龙,和小伙伴们哼唱《龙的传人》。
“中国龙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包容、奋发的精神,我们组织孩子们了解舞龙习俗、制作中国龙,既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树立民族自信。”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负责人刘复兴说。
天水市甘谷县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以鲵鱼纹彩陶瓶为灵感设计的鲵娃娃·彩陶玩偶,被网友戏称为“背罐娃娃鱼”。(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刘复兴告诉记者,天水与龙文化的渊源颇深,前不久凭借文创“背罐娃娃鱼”“出圈”的国宝级文物鲵鱼纹彩陶瓶就出土于天水市甘谷县。
“鲵鱼纹彩陶瓶是仰韶文化晚期遗物,绘于瓶身的娃娃鱼身披麟甲、脸酷似人形,与龙身人头或人面蛇身的伏羲氏形象十分相似,可称为‘鲵龙’。”刘复兴说,有学者认为,这为探讨龙图腾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新的线索。
天水市伏羲庙外景。(受访单位供图)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纪念“龙祖”伏羲的明代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中央,高达3米的伏羲像手持八卦盘,正襟危坐。抬头仰观,可见殿顶绘制的河图洛书和六十四卦。
《尚书中候卷上·握河纪》中记载,“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降伏龙马后,依托其背负的图纹画出八卦,创立最早的阴阳哲学符号。时至今日,当地人感怀伏羲功德敬献的龙马雕像仍屹立于伏羲庙内。位于天水市渭南镇的卦台山,更是以“伏羲画卦之处”闻名,山下留有龙马洞。
在甘肃天水举行的2023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上,各界人士代表进入伏羲庙先天殿献花。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伏羲庙的院子里,参天古柏形似飞龙,华盖苍翠如洗,不时有人穿过印着龙形图案的旌旗,在先天殿前躬身敬拜。早在春秋时期,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每年6月,当地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30多届。
在天水市举行的2023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我们的祖先是伏羲,我们是龙的传人。一脉相承的文化根脉,把海内外的华夏儿女紧紧联系在一起。”刘复兴说。
傍晚,伏羲庙外的店铺里围着许多孩子,中国龙形象的玩具备受青睐。“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关龙的传说、节日、习俗、诗词、成语有很多,我都想好好学习、了解,和更多同学分享。”郭洹妤说。
记者:王紫轩、程楠
策划/编辑:王黎
海报制作:何晓
新华社国内部、甘肃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