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2月18日电 题:铁路上的“侦探”
新华社记者王怡静
铁路轨道上裸露在外的供电设备经常经受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风霜的考验,很容易出现大小问题,怎么能够提前进行干预,从而避免行车时出现故障呢?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侯马北供电段侯北供电检测车间工长赵玉宝给记者解答了这个疑惑。
赵玉宝所在的供电检测车间就是利用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接触网设备运行状态,分析查找设备缺陷。
赵玉宝所在的工区承担着大西高铁、侯月线、南同蒲线等5条线路、2095公里的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任务。2024年春运期间,为了确保铁路供电安全万无一失,采集分析周期也由平时的7天压缩至3天。
赵玉宝在分析照片查找问题。新华社发(申鹏飞摄)
除夕当天,赵玉宝踏上从太原南开往永济北的列车,进入司机室后,他利落地打开设备包,将设备架在最前方。一切准备就绪,列车刚好发车,赵玉宝站在司机身后,目不转睛地盯着铁路轨道两旁的供电设备,以检查较为明显的安全隐患。不一会儿,赵玉宝就发现了异常:“那儿有个已经快搭建完成的鸟窝,需要马上记录下来。”
近3个小时的时间,赵玉宝不停地通过调整重心切换支撑点来缓解脚的不适感。“一直站着,时间长了脚有点酸。但也不能坐,坐下就有点看不清楚了,问题越早发现越好。”赵玉宝说。
全程用设备采集的数据会生成17万张左右的高清图片,接下来,赵玉宝所做的工作,就是“找不同”。“从17万张图片里找不同,我已经练出了‘火眼金睛’。”他打趣说道。
赵玉宝在添乘过程中用平板设备观察问题。新华社记者王怡静 摄。
一根细细小小的树枝,在照片上看上去不超过1厘米,赵玉宝也能一眼看到,精准圈出,上报问题。赵玉宝告诉记者:“树枝虽小,但几天后一旦鸟类在这里筑巢,就会造成设备安全隐患,我们需要精益求精。我有时看得投入了,几小时都不带动的,一看时间,三四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找不同有多难?将两张图进行对比,如果不同之处较为细微,很多人可能都无法发现。对于铁路行车过程中的供电设备来说,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却很致命,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发生短路甚至更严重的问题。找出一根小小的树枝,或两根线的稍微接触(互磨),或一根线的弧度有一丝变化、有一点小缺口,都需要观察者极高的敏感度和极强的耐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枯燥的工作。分析数据时需要一整天都坐在电脑前,收集数据时,整个行程中又需要全程站在司机室,紧盯着沿途的接触网设备,一刻都不能松懈,也不能与人交流。
“工作时是有点孤独,但我们这儿仔细了,下面的工作就好做了,设备也更加安全。”赵玉宝这样说。
作为工长,在一天的分析结束后,赵玉宝还需要将整个车间的分析做成一份整体报告。因此,他经常是整栋楼最晚下班的人。车间书记杨帆胜告诉记者:“我们都知道,灯亮着的话肯定就是玉宝在。”
在铁路工作13年,赵玉宝深刻地感受到了铁路之变。“我对科技改变生活的领悟最深。6C系统减轻了我们的很多压力,以前我们都是人工巡查,需要亲自到现场去检修,又慢又危险,现在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来进行检查,已经很便利了。现在动车、高铁越来越多,供电对铁路更加重要了,我们的责任也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