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十人故事|一个权威规划师眼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24 17:44:33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十人故事|一个权威规划师眼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

字体: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一个权威规划师眼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

  新华社记者郭宇靖

海报:朱舜

  “祖籍河北保定,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我自己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鲜活例子。”

  每次在京津冀三地调研,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都喜欢聊这个段子。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石晓冬先后深度参与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等多项重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顾这10年,作为亲历者,石晓冬感慨万千:回过头来看,规划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特别是北京超前进行减量发展,通过前瞻布局、系统谋划,倒逼发展方式转型。

  一系列重大规划接连出台: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获批;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2018年1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获批;2020年8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获批……

  大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细到街区控规,数百项规划凝聚着从中央到三地的战略眼光和精密布局,犹如贯穿协同发展的经脉,将三地紧密连接。

  10年前,首都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扰。同时,京津冀三地存在经济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超载、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我认为协同发展规划理念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不囿于北京一地,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谋划首都功能布局。从国家层面推动整个区域平衡、可持续发展。”

  2017年9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获批。石晓冬认为,总规瞄准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提出了2035年和2050年两步走的宏伟目标。

  此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也先后获批,通过“两翼”集中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

  实现“都”的功能,推进“城”的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生动的例证。近年来,副中心“城市绿心”景色宜人,三大文化建筑拔地而起,运河商务区华灯初上,一座崭新的“未来之城”在古运河畔崛起。

  这是2023年12月16日拍摄的北京艺术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石晓冬说:“这些巨大变化,正是长期按照规划执行的生动体现。规划的准确性和远见正在接受历史的检验。”

  在他看来,北京从“增人增地”转变为控制人口总量,集约建设用地,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同时对老城进行重组,提升服务保障民生,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北京的“减”,换来了京津冀的“增”。

  10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而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总量,则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

  事实上,一项重大规划的编制绝非易事,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讨论和决策。例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编制工作历时近3年,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咨委专家等领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北京市、区各部门也从规划实施角度参与到规划编制中。

  “过程中,规划部门对核心区约200万常住人口、3.6万宗各类权属的土地,甚至1万多棵古树,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石晓冬说。

  近年来,石晓冬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和阐释首都规划的意义与实践。在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专家座谈会、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向公众讲述首都规划发展的身影。

  “关于新时代城市设计新容量的思考”“北京TOD分级分类探索”……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关于城市发展最新研究的分享。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森林公园(2023年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数月前,石晓冬多了一个新身份——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专题工作组的副组长。2023年7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下设15个专题工作组,规划协同专题工作组是其中之一。

  石晓冬说,专题工作组正在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充分发挥三地联合协作机制的优势,将所有专题工作组,包括交通、生态、产业等,全部纳入到这一规划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编制规划的先编后审,实现三地协同并进。

  “首都都市圈范围约占京津冀城市群面积近八成,把它建设好,将搭建起京津冀城市群的主干构架和重要支撑,为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说。

  由于首都都市圈横跨三地,在资源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职住平衡等方面难免受到跨行政辖区的影响。石晓冬认为,这正是突破瓶颈、畅通阻塞的契机。因此,首都都市圈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基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实现全面协同,包括体制机制、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

  石晓冬说:“通过规划协同,充分调动市场要素流动,为实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作为跟三地都有渊源和感情的人,我相信,一茬接着一茬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他说。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