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台”到“第一声”:追忆上海解放的“红色电波”往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8 09:41: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第一台”到“第一声”:追忆上海解放的“红色电波”往事

字体:

  巨幅银幕上,主人公李侠和兰芬步履坚毅、舞姿优美,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75年前上海解放前夕的血色黎明。一条红围巾停留在舞者手中、胸前、肩头,那殷红色是革命先烈为胜利流淌的热血,又好比东方即将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

  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5月27日在沪点映,致敬为党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雄。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红色电波”往事串起这座人民城市既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的解放历程。

  石库门里诞生党中央的第一座无线电台

  上海,延安西路420弄(福康里)9号。

  高耸入云的酒店和办公楼,与高架桥上熙熙攘攘的车流,构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十字路口,一处不起眼的墙根,时而有人驻足,对着一排具有纪念性的石库门墙体及门头拍照。

  这里见证了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的从无到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也是“红色电波”的源头之一。

  “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13个金色大字镌刻在黑色大理石铭牌上。下面紧跟着一段小字:1929年秋,中共中央在这里建立第一座无线电台。由李强负责机务,张沈川负责收发报。年底,李强等到香港开设了分台。经香港分台的转递,在上海的党中央和江西中央苏区开通了无线电联系。

  “李强”是谁?他是1905年出生于江苏常熟虞山脚下大户人家的曾培洪。少年时,他热爱体育,在家人支持下先后在杭州、上海接受新学教育。在南洋路矿学堂读书时,擅长理工科的他,较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的青年工作和码头工人运动等。上海斗争形势复杂,亲历五卅惨案的曾培洪有过多个化名,使用最多的就是与学堂同学在毕业时彼此互换的姓名——李强。

  据《李强传》记载,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参加革命初期,李强就是党内的技术专家和发明家,他曾为支持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研制炸药、手榴弹等,斗争经验丰富。1928年深秋,周恩来将党中央计划在上海设立秘密电台的决定传达给李强,当时他心中既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兴奋,也感到革命重任无比艰巨。

  “那就干起来!”李强后来回忆,无线电收发报两用机的制作,完全靠自学。他从上海市面上搞到了《无线电基础原理》等书籍刊物。部分资料和图纸完全是英文的,摸到一些门道后,再东拼西凑寻找各种原材料。党组织还冒险为他配齐了车、钳、铣、刨四部机床,加工点最初就暗设在法租界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的一处石库门建筑里。

  “我有时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骑楼上……有时又连续好几天在外面跑,同无线电行家们交朋友,切磋技术,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曾这样回忆。通过拆卸现成的进口收发报机,他实现了自绘图纸,再通过自己加工及采购来的零部件,最终手工试制出党的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此时已是1929年春末。

  同样是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发报员、湖南革命青年张沈川,在“爱人”蒲秋潮的掩护下,入住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福康里9号。这栋石库门建筑有三层,楼顶入夜后架设发报天线,利用晾衣杆等掩护。就这样,李强和张沈川,一个负责机务,一个负责报务,上海逐步与位于江西的中央苏区建立起了“比飞机还快”的秘密收发报通讯联系。

  正是通过这部电台收发报,周恩来发明的“双重加密”密码得以使用,这也就是被誉为“豪密”(周恩来化名之一伍豪)的我党特殊密码。

  为铭记党的无线电事业发展史上这段独特的“红色电波”传奇,位于外滩的上海电信博物馆大楼内,也复刻了同样的黑底金字铭牌,在展区醒目处安放。李强和张沈川的黑白老照片,如今镶嵌在福康里9号原址的展示墙上,以示纪念。

  从秘密电台到国际电讯,党的声音传万里

  今年5月,上海电信博物馆迎来大客流,不少无线电爱好者来此“朝圣”,既要与“中共中央的第一座无线电台”展区合影留念,也要探访向世界发出“上海解放了”电文的真如国际发讯台的沙盘模型。

  “5月是红色的!5月27日是上海解放纪念日,之前的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无论是无线电爱好者,还是普通参观者,大家都对上海的这段‘红色电波’成长史肃然起敬。”上海电信博物馆的讲解员颇为自豪。

  75年前的1949年5月25日下午3时,一条“上海解放了”的简便公电“XA”讯号,从位于上海普陀杨家桥桃浦河东侧的真如国际发讯台发出,以电讯形式传向世界各地。

  从上海电信博物馆内的沙盘演示可以看到,整个发讯台坐落于上海普陀真如地区,当时地广人稀,当地已架设了成套大功率天线。据上海市普陀区档案馆馆藏史料显示,真如国际发讯台(简称真如电台)于1930年投入使用,曾遭侵华日军轰炸及破坏。从技术到设备,真如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建设,抗战胜利后恢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负责发报,到1947年,可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报通讯。

  中国共产党的严明纪律创造了战上海的奇迹,这座曾有“远东第一大”美誉的无线电国际发讯台,完整而平稳地被人民解放军接收,才使得5月25日当天“上海解放了”的电讯消息向海外传播。

  为了迎接解放,保卫真如电台,1948年9月,中共地下党大场分区委先后派刘期颐和薛耘,将家住电台附近的30多名电台工人组织起来,办了夜校,学习革命道理,启发政治觉悟,实现了地下党打入电台的计划。

  1949年1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已潜入真如电台的党员,积极开展反对破坏、反对迁移、保护工厂等斗争。5月,战上海取得大捷,离不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对城市内部大型基础设施的从严守护。如今,走进上海电信真如园区,真如电台旧址裙楼仍静静伫立,它不仅见证了上海解放,还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贡献。

  如果说,真如电台的大功率短波通讯,直接将“上海解放了”的消息传到世界各地,那么75年前的5月25日那天,比真如电台更早发声、向上海及周边地区宣告上海解放“第一声”的,主要依靠的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培养的第一代广播新闻人才。

  上海解放“第一声”共23个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凌晨攻入上海市区,大上海解放了。”

  1949年5月25日清晨6时05分,“大上海解放了”的广播声音回响在上海天空。这是宣告上海解放最早的新闻报道。喜讯传到千家万户,也传到战斗前线,据记载,正在行进中的人民解放军也听到了这条广播,大大鼓舞了士气。

  执行“发声”任务的关键人物是26岁的中共地下党员邹凡扬。那日,他根据上级安排,佩左轮手枪,携带新闻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布告等,只身进入位于大西路7号(今延安西路129号)的国民党上海广播电台,命令有关人员中止原有节目,立即播送上海解放的消息。当天在电台值班的进步青年、播音员施燕声果断接过了这条23个字的新闻稿,向全市播送。

  为铭记当年这段“红色电波”的战斗历程,如今位于上海广播大厦二楼的上海广播博物馆开设了展览专区。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金亚对这段“为党发声”的历史如数家珍。

  长期从事声音档案研究及节目制作的金亚介绍,75年前急中生智的邹凡扬,在进入国民党上海广播电台前,还设法联系了早有所准备的进步女学生徐炜等人。最终施燕声率先完成了5月25日的播音,赶来支援播音工作的徐炜等人后来也加入了播音行列。5月27日晚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以此正式呼号,开始播音。

  上海广播博物馆中所展出的1949年5月28日创刊的上海《解放日报》(影印件)上,头版刊发了《军管会接管沪国民党广播电台 人民广播电台昨开始播音》的消息,随后在5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上还能看到当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临时广播节目表。

  在当时,绝大部分广播节目为直播节目,因此没有留下原声。“但从这些文字细节中,也能感受到‘一个崭新的大上海’气象万千,属于人民的大上海,正在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走进千家万户。”金亚感慨。

  从1929年中共中央的第一座无线电台在上海设立,到1949年上海解放,平稳接收国民党掌管的真如国际发讯台和上海广播电台等,期间一大批隐蔽战线上的我党英雄壮烈牺牲。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还有这样一些历史细节值得被后人记忆。20世纪50年代国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初创时,不仅以李白、秦鸿钧等在上海战斗到黎明前最后一刻的英烈为蓝本,也将李强、张沈川等早期创建秘密电台的事迹部分融入其中。

  1929年,中共中央启用的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功率很小,仅50瓦。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艰苦条件下使用的“马背上”的广播电台,输出功率也只有3000瓦,为增强功率,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中国共产党人发明了特殊型号的天线等。

  继往开来,今天的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同时也已开始使用先进的量子通信技术。(记者许晓青 陈爱平)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