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在乡村,用故事浇灌成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1 09:06:15
来源:新华社

中国故事|在乡村,用故事浇灌成长

字体:

  每周至少上4节课,足迹遍布400多所学校,行程累计超过2万公里——这是焦美宁9年来的公益之路。生于陕西农村,从小又喜欢读书,焦美宁深知相比于大城市的孩子,乡村学生更缺乏优质的阅读资源。2015年至今,她坚持义务给乡村孩子上故事课,聆听过她绘本故事的孩子累计达10万人次。

  焦美宁最喜欢的绘本故事叫《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故事发生在美国肯塔基州。“即便天降暴雪,女图书馆员也会准时把书送到高山上的农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书可读,因为好书、好故事可以点亮孩子的心灯。”

下课了,孩子们奔跑着聚拢而来

  “天长地久,日月照射,这石头有灵气了,有一天,石头就‘轰’一声裂开了。”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马额街办塚王小学,静悄悄的教室中,焦美宁正在向学生们讲述取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猴王出世”。从石头崩裂的声音到猴群的尖叫声,在焦美宁的模仿下,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东方傲来国的花果山中。

  “我现在每周至少要去两所学校,上四节公益绘本故事课。”焦美宁说。第二天上午不到八点,她又开车驶向了秦岭支脉骊山,绕过两个山头,耗时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位于山间的西安市临潼区仁宗中心小学,这是焦美宁第10次来到这所山区学校讲绘本故事。下了课的孩子们奔跑过来,围坐在操场上。

  《蚯蚓的日记》中,调皮上进的小蚯蚓,既有美好的友谊,也有远大的理想;《郑和下西洋》中,海上探险之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每讲完一个故事,孩子们就齐刷刷地喊着让继续讲,她只好又掏出一本《相依相守的冠斑犀鸟》,让孩子们通过聆听珍禽的成长过程,领悟自然与生命之美。

  “她讲故事的代入感很强,每次来,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仁宗中心小学教师李晓怡说,“我们这里是寄宿制小学,共有33个孩子,其中28个住校。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很多孩子特别缺乏绘本故事的滋养。我们每学期会尽量腾出一些课余时间,让焦老师过来讲一讲。”

  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是焦美宁坚持公益故事课的初衷。在她去过的学校中,很多都是比较偏远的乡村学校。首次去的学校,很多孩子听完后常追着她要电话号码;在一些经常去的学校,学生们甚至已经背下了她的车牌号,车一到校门口,就跑过来将她团团围住。

  “2016年,我到临潼区穆寨中心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结束后孩子们还想听,但是带去的绘本全都讲完了。”焦美宁回忆说,“准备离开的时候,有个孩子冲着我大声喊:‘焦老师,你下次来带一万本书好不好?’我当时听了,心里一酸,觉得无论如何,这件事我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9年,数万公里公益路

  今年47岁的焦美宁出生在陕西农村。喜欢阅读却缺乏优质的书本,这是她切身的成长记忆。“上初中时,课余时间我常常骑车十几公里,跟着家人卖菜挣钱。因为实在想看书,就把卖菜的钱省出一部分,买了本1000多页的新华字典,看得很入迷。”焦美宁回忆道。

  因为喜欢读书,焦美宁在2015年开起了属于自己的绘本馆。“我住的小区孩子特别多,但附近没有图书馆,我就是想让孩子们多一个读书的地方。”这一年年末,焦美宁在一场讲座中见到了日本绘本画家宫西达也,聆听了他20多年来在日本坚持为孩子做绘本、讲故事的经历。“这件事非常打动我。他能做,为什么我不能?”

  藏有1.4万册绘本,不缺“故事”的焦美宁说干就干。一个多月后,当地一所小学愿意让她试一试。“当时是大冬天,教室的前后门都开着,我站在讲台上,因为太紧张,出了一身汗。”焦美宁说,讲完后,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让她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慢慢地,“焦美宁会讲故事”在更多学校传扬开去,邀请她的学校越来越多。9年多来,她已累计跑了4万多里路,最远的学校开车过去得两个小时。

  焦美宁是西安临潼人,这里因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而闻名。因为此前在家乡一些景区做过讲解工作,焦美宁讲起绘本故事来声情并茂。

  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每次讲故事前,焦美宁会查阅资料,准备很多知识点,比如遇到外国绘本,她会解释什么是翻译工作;碰到动物故事,她会讲昆虫学家怎么做研究。鳄鱼的晚餐是什么?人如何跟乌鸦做邻居?旅行的意义在哪里?焦美宁总是用一个又一个拓展式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故事课上,我不会用对与错来定义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我鼓励他们要敢想敢说,哪怕再荒诞、再天马行空也没关系。”焦美宁说,“说不定我说的某句话,讲的某个情节,就会触动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这就好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点亮心灯,静待花开

  “每次来,她们都是自己开车,自掏油费,自备茶叶,讲完就匆匆走了,也不愿在学校用餐。”这是焦美宁的公益团队留给很多师生的印象。

  孙旭是最早跟着焦美宁讲绘本课的志愿者之一。“记得有次讲完课后,有人质疑我们是在卖书,说了几句很难听的话。出了校门我就哭了,感觉很委屈。”孙旭说,“打消这些疑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坚持做下去,日久见人心嘛。”

  “85后”的王珍也是公益团队成员之一,以前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她,如今是焦美宁讲课的固定搭档。

  “以前我更多是忙着挣钱,内心很焦虑。如今给孩子们讲故事,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不少。”王珍说,“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第一次听绘本课时,表情有些许茫然,整个人有点发愣。听的次数多了,知识面变宽了,想象力被激发了,他的眼睛里渐渐就有了光,这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很多孩子不仅变得更大胆,更自信,也变得更文明了。”仁宗中心小学校长韩磊说,“我们学校是焦老师固定的上课点之一,每学期她都会来。在常年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潜移默化地树立规则意识,慢慢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孩子间不太文明的言语、推搡打架的行为都变少了。”

  焦美宁常常给孩子们讲一本名叫《安的种子》的书,书中那个耐心等待、顺应规律的“安”既感动了孩子们,也治愈着自己。在她眼中,教育工作就如同给种子以阳光和自由,默默守护他们成长。“孩子们心里的那盏灯亮了,花就开了。”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孙正好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