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科学家与中华白海豚的环保情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5 14:26:53
来源:新华网

法国女科学家与中华白海豚的环保情缘

字体:

  5月22日,阿加莎在广西钦州一处海域寻找中华白海豚。新华社发

  新华社海口6月5日电(记者张丽芸、钟群)烈日下的海面波光粼粼,阿加莎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专注地盯着前方。突然,海面上露出一个白色的背鳍,她立刻举起手里的相机不停按快门:“中华白海豚!”

  顶着骄阳,在海上追逐中华白海豚的生活,是这位法国女科学家的工作日常。2016年,阿加莎从法国来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又在教授的推荐下来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目前已成为一名研究中华白海豚的专家。

  “我从小就喜欢海豚,到中国后接触到江豚和中华白海豚,让我一下就爱上了这里。”如今阿加莎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跨国的科研经历给她带来了很多学习和交流机会。

  阿加莎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华白海豚的行为学以及动物福利,并致力于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提出建议。

  2月27日,阿加莎走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鲸豚标本馆里。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近岸型海洋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等地。由于它们对海洋水质环境十分敏感,因而被视为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

  虽然名为“白海豚”,但其实它的皮肤颜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改变。刚出生的时候是深灰色,随后灰色慢慢变浅,成年后才会变成白色或者粉色。

  阿加莎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野外完成,根据天气和海浪情况确定好出海日期,然后在海里寻找中华白海豚并拍照识别个体,同时录下它们的声音。

  由于每次在海上的工作时长动辄七八个小时,她说,“如果不做好防护措施,第二天皮肤就会晒伤红肿”。

  2月27日,阿加莎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鲸豚标本馆里。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在中国生活了8年,阿加莎已经深深爱上这些海洋动物。尽管已经多次拍摄中华白海豚,阿加莎每次在海里见到它们,仍然很激动。她感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与这群“海洋精灵”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做调查的时候,我会跟很多人科普中华白海豚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怎么做好保护工作。”阿加莎说,她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如何在经济增长和动物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随着中华白海豚的科普研究工作不断拓展,公众对这些“海上大熊猫”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开始加入到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队伍中来。

  “中华白海豚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我想一直在中国研究它们,也希望更多人一起来保护它们,让我们的孩子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华白海豚。”阿加莎说。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