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植绿记丨“以光锁沙”——治沙里的“双碳”目标-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5 11:04:18
来源:新华网

沙洲植绿记丨“以光锁沙”——治沙里的“双碳”目标

字体:

  新华社沈阳6月15日电(记者陈雨峥、崔师豪)在广袤的东北大地,驱车驶入辽宁省彰武县,可以看到一排排笔直的光伏桩基在沙地上树立。机械声隆隆轰鸣,工人们站在高处,将一块块光伏板牢牢安装在桩基之上。这是华能阜新彰武50万千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的施工现场,曾经的漫漫沙海,如今已焕然变身一片蓝色的“光伏海洋”。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经过治理,如今已蜕变为林区(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辽宁省彰武县紧邻科尔沁沙地的南缘,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0世纪50年代前,彰武县所在的阜新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辽宁省的60%,其中彰武县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到52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2.9%,当地人称其为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

  如何科学治沙,是彰武人多年来一直在攻克的难题。在多年防沙、固沙、用沙的基础上,彰武县推出光伏治沙项目,破解沙化地区人、地、生态间的矛盾,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体系。

  华能阜新彰武50万千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于2023年开工,用地选取了彰武北部5个乡镇近15000亩沙化耕地,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模式,探索荒漠化生态治理新路径。

  项目相关负责人鲁凤斌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资28.5亿元人民币,以光伏建设驱动生态治理。“预计建成后项目年发电在8亿度左右,可节约标准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万吨。”

  科尔沁沙地上的光伏治沙项目(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帮助沙化耕地增产增收。在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之间,高粱、大豆、谷子等作物整齐排布,长势喜人。记者了解到,这是利用了光伏板的物理遮挡作用,形成沙尘屏障,减轻了沙尘危害,同时减少了沙地水分蒸发,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在辽宁省彰武县后新秋镇烧锅村,村民白雪飞正在为太阳能光伏电板下方的作物除草。他把家里40多亩地流转给光伏发电企业,一年一亩租金780元,企业又把土地返包给村集体种粮。“我到自家地里干农活,一天工钱150元。谁能想到,当年谁见谁愁的沙地,现在成了香饽饽?”白雪飞感慨道。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清洁能源基地与防沙治沙主战场高度重合,光伏与治沙融合发展潜力大。光伏组件可以减少太阳对地表的直接辐射,降低局地风速和蒸发量,改善旱区电站及周边微生态,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实现地方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拍摄的风力发电机组(无人机照片,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在治沙的同时发挥生态效能,实现“双碳”目标,彰武县还通过“以草固沙”“以树挡沙”等工程,为沙地装入“绿肺”。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辽宁省第一片碳中和林在这里种下,主要树种为彰武松、油松等15种针阔叶乔灌树种,共栽植良种壮苗1万余株。据介绍,自2022年这片碳中和林种成以来,累计可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6000吨。同时发挥林地草地的经济效益,为百姓增收。

  经过70余载治沙,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通过“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五大工程,原先黄沙漫天的彰武,如今已变身“天然氧吧”。登上彰武县大德镇德力格尔草原核心区的欧李山观景台,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

  家住彰武县兴隆堡镇于家村的刘学振今年74岁,曾在欧李山这里住了几十年。看着眼前蓝天与碧水相接的景象,刘学振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隔三岔五,我就让儿子带我来这散散心。看到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自己打心眼里高兴。”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