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丨“星箭一条街”点亮产业集群——武汉加速抢占商业航天高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7 19:37:40
来源:新华社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丨“星箭一条街”点亮产业集群——武汉加速抢占商业航天高地

字体:

  自动抓取、视觉定位、力学感知,短短几秒钟,零件就被放置到指定位置,出库、装配、总装、测试……几万个卫星零部件根据指令自动入库、配送,生产流程完全实现智能化。

  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一片繁忙。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室,这里更像是一个汽车工厂,从零部件配送到整星组装和质检,一颗卫星的生产制造被分解成若干环节,生产质效大大提升。

  “这条生产线经过不断迭代优化,已经能实现不同型号卫星的柔性共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调度人员易明介绍,作为兼容1000公斤以下各型卫星生产的“造星工厂”,公司建成投用3年来,已具备年产200余颗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

  作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以火箭、卫星制造企业为引领,推动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上下游链条加速聚集,逐渐构建起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的产业集群。

  与“卫星工厂”仅一街之隔,在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枚搭载卫星的快舟系列火箭正接受最后的测试检查。

 图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运载火箭是往返太空的唯一入口,关系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基础。”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鑫告诉记者,公司研制的“快舟一号甲”目前已成为我国现役发射次数最多的固体运载火箭,产业园每年最高可产出50枚火箭。去年底至今年初,同批进场的4枚“快舟一号甲”火箭在18天内实现“四发四成”。

  据记者了解,就在两个月前,“鸣凤”二号7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热试车多次点火,均取得成功。这将为后续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提供动力。

  图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星箭一街’让对接试验的距离和时间大幅缩短。卫星与火箭末级对接好再携手发运,不光提升了整体发射服务履约效率,也节约了客户成本。”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总装总调车间副主任代道义说。随着快舟火箭履约任务迈入批量生产、批量总装、组批发射阶段,多款新型火箭研制任务并行,零部件、工装和工艺加工需求直线上升,航天基地的产业集群优势尽显。

  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连接,在航天基地所在地武汉市新洲区,包括武昌船舶重工、华夏精冲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以承揽工装加工、工艺焊接等方式融入航天产业链“朋友圈”,并通过完善航天质量文化和打造航天工业标准,推进产业升级。

  截至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引驻产业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近160亿元,产业主链愈发清晰完整,成为支撑武汉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又一重量级引擎。(记者熊琦、龚联康)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