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嘉定,新成路街道的新成村,正在推进“城中村”改造。
“我们这里,不想仅仅成为未来的网红打卡地。”在最近的一次交谈中,新成路街道负责人出此一语,引起大家的思索。
其实,根据目前“城中村”的改造规划和初步的设计方案,这里很有“网红的素质”:依托“练祁岛”,强调生态、生活、生产“三生互联”,打造嘉定东门的“生态智城”。
虽然目前村民搬迁刚收尾,原有的生态公园尚在调整建设过程中,但其“眉清目秀”的总体布局和格局已经让人有了初步的印象。“练祁岛”四面环水,保留生态休闲码头,今后“来一场环岛漫游”,应该不是“奢望”。生态公园三面环水,林间道路曲折有致,地势时有起伏,颇有野趣,在沪郊也不算多见。
但这样的“网红素质”,没有让“城中村”改造的推进者停留在“网红思维”上。新成路街道的干部说,反思“网红打卡地”,往往有两点让人觉得“不能满足”:
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莫名其妙,一夜之间,就“红起来”了,你说好、他说好,好好好,一时也没人细想细说“好在哪里”;过一段时间,大家热情一过,有了新的“网红”兴起,抢去了兴奋点,也就莫名其妙,一夜之间,再也没人提了,仿佛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网红”似的。
二是“打卡”这个词,让人想到上班赶任务。休闲旅游,是心情放松、慢慢品味的事儿,不是“完成任务”,不是拍了照、盖了章、把景色景致在打卡本和相机里安安全全、妥妥帖帖地“储存”好,就安心、完事了。
新成村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它最后的效果会怎样,还不是下判断的时候。但起码,它起步时“不仅仅做网红打卡地”的新理念,却值得点赞。
在“城中村”改造指挥部里,听他们上上下下的议论,觉得思维别致而活跃。不做“网红”,不要“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设想,让今后新成村、“练祁岛”的“味儿”慢慢释放。其中的一个想法,特别具有启发性,不妨称之为“不是??竟是……”哲学。它与嘉定历史上的风物人文,颇有关系。
据嘉定当地的乡土历史研究人员介绍,晚明时期,嘉定因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文人辈出,造园之风盛极一时。在嘉定东部,有几所私家园林,其中最著名、最具特色的当为“竟是山园”。清光绪《嘉定县志·名迹志》记载:“新泾市南土阜,李春晖居此。”文中交待了这个园林的位置在新泾市,位于嘉定县城东三里,近代以来又称澄桥镇,再后来就属今天的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区域内。
“竟是山”这个园名很别致。当时文士陆元辅留下《竟是山记》一文,详述了“竟是山”取名的来由。其中说道,“宅之东北隅,适有累土以成山之形者,触目会心,遂名之曰‘竟是山’。植木其巅,种蔬其麓,于时登临,于时游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与不乐,“在乎性之静躁,而不在乎山之是非也”。
“城中村”改造的设计人员说,“竟是山”这个名字里的涵义十分深广。山山水水,其实并不在于它有“多大多高”,一个土阜、一处累土,即使起伏只有一点“山之形”,只要人可以在其中涵养性情、寄托情怀,情景慢慢交融,就能培育出大家时不时会想着“有空去看一看”的风景。“不是山、竟是山”,绝非一锤子买卖的“大拆大建”可以实现的,只有“慢工出细活”,在人与自然的充分互动中形成内在的“默契”,才能完成。这种“默契”,是用相机拍摄不了的。
在目前的改造“蓝图”里,不是简单地恢复“竟是山”的风貌,而是更进一步挖掘“竟是山”那种避免急功近利的内在理念。未来在练祁岛上,有“乐之山、趣之山、蔬之山、光之山、秋之山、春之山、艺之山”,让音乐欣赏、儿童游乐、光影游艺、山野田园等各种文旅内容,都能各得其所,关键是让时间来“自然地养成”,不急着把文旅“第一时间”变成文旅产业,想“直截了当”地从中“兑现真金白银”。只有慢慢发展、慢慢成熟,一旦“蓦然回首”,才会发现:不是产业,竟是产业。
同样,在产业布局中,有一个“练祁小镇光能产业园”,专注于光能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探索新型光能材料、高效光电转换技术等领域,积极搭建产业交流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光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新成路街道的干部想到,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起步,嘉定的照明产业远近闻名。如今,传统照明发展到光能产业。“不是文化,竟是文化”。光,对于嘉定而言,“历史地”成为了文化的一大脉络。
“城中村”改造正在稳步推进,良好的理念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村民搬迁后将有新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改造项目中的开发收益结构也已有了明确的安排。期待改造成功,村民得益,上海的新城版图上增添新的“嘉定风味”。 (记者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