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村”的72小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0 21:06:28
来源:新华网

“孤岛村”的72小时

字体:

  新华社广州6月20日电 19日早上六点半,一架装载救援队员和物资的直升机从梅州市平远县体育场起飞,前往大新村。

  此刻太阳刚刚破晓,体育场远处的森林云雾缭绕。足球场上停放着另外四架准备启程的直升机,乒乓球馆内则是挤满了救援人员:有的负责调派人手、有的搬运救援物资,有的则一直拿着对讲机,和前方沟通最新情况。

  6月19日,救援人员在受灾严重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大新村开展救援工作。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因道路多发滑坡,平远县泗水镇的部分村落通讯中断、道路受阻。因通信信号中断,泗水镇大新村的受灾状况最初不为外界所知,成了“孤岛”。

  经过数小时的等待,记者登上了前往这座“孤岛”村的直升机。狭小的空间内,除了应急物资,还挤满了11名救援人员。

  螺旋桨盘旋而上,洪水给这片土地造成的“伤疤”尽收眼底:房屋被冲毁,庄稼被浸泡,群山间被洪水冲积形成一道道黄色的沟壑。

  刚离开县城时,从直升机往外看去,可以俯视远处的森林。而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崇山峻岭包围,手机也完全失去了信号。

  20分钟后,直升机平稳降落在大新村的空地上。而在此次洪水侵袭前,这里是当地的公共健身场所。

  就在两天前的同一时间段,从平远县城赶回村里的大新村村民丘志淼也降落在这片空地。

  6月15至16日,梅州普降大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最大平均雨量就发生在大新村所在的平远县。“家里的视频监控显示,16号下午,河里的洪水已经上涨数米,漫到了田里。到晚上七点,已经打不通家里的电话了。”丘志淼说。

  17号凌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丘志淼的父亲冒着雨、涉水出发。在跋涉两个小时后,他终于在临近县的山上找到了信号,报告了村里的受灾情况。

  接到求救电话后,当地迅速展开救援。连同丘志淼一道,来自梅州消防救援支队的救援人员率先乘坐直升机抵达村里。与此同时,另一批救援人员选择徒步前往,在进行近12小时的艰苦跋涉后,于当天下午4时许到达。

  6月19日,救援人员在将救灾物资搬上直升机,准备运往受灾严重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大新村。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最终,60人来自7支不同的救援队伍汇聚在此。除了梅州本地的消防救援力量外,还有前来支援的河源市消防救援支队、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和曙光救援队,他们分批抵达。由于道路中断,大型设备不能进入,他们或徒手、或用简易的铁锹等工具开始救援工作。

  来自梅州消防救援支队的陈剑波从17号开始,就一直驻守在这座“孤岛”。在这个村的第一个晚上,他和其他救援人员在直升机降落的平地上参与了前线指挥部的工作会。

  他们用无人机将照明灯升上空中并悬停,点亮了洪灾后该村的第一束光。这一晚,他们席地而睡。

  而当晚,丘志淼正忙着和家人清理漫进家里的洪水。对他而言,过去四十年间,这么大的洪水还是第一次见。“粗壮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大多数庄稼被摧毁,山体滑坡将两层楼高的房屋夷为平地。大多数村民因为突如其来的洪灾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

  大自然面前,人类很渺小。但在灾难面前,人类却显得伟大。

  洪水冲毁了水管,村民们就自发徒步数小时到山上进行抢修,将“生命之水”重新引进村里。

  得知村里没有大型设备开展救援,在临近村进行工程作业的师傅开着挖掘机一路历经12个小时来到村里支援。沿路都是滑坡点和倒塌的树木,但他无畏向前。

  不少像丘志淼这样的村民选择敞开自家大门,为救援人员提供一个临时、安心的“家”。

  截至19日下午,通过直升机运输,大新村共投入了救援力量约150人,还投入了1000多吨的食品、药品和装备。

  救援工作不断推进,物资一点点汇聚,面对灾情的信心正在恢复。

  记者19日在大新村走访发现,村里随处可见洪水侵袭的痕迹,但村民的生活没有因灾情而停止。

  沟渠旁,有的村民在清洗着布满泥沙的炊具;有的趁着好天气拿出潮湿的稻谷进行晾晒;而在洪水曾经侵袭的庄稼地里,有的村民一深一浅地踩在田埂上,前去照看还未被冲走的庄稼苗。

  如今,村里指挥部附近200米范围内已恢复了通讯,村里人也第一时间向外界的家人报了平安。在丘志淼父亲打出求救电话的近72小时后,也就是在6月20日的5时左右,进入大新村的道路连夜抢通,大型机械设备得以进入,“孤岛村”自此不再“孤独”。(记者陆浩、熊嘉艺、王瑞平、潘禹杰)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