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一线见闻-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7/11 19:13:56
来源:新华网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一线见闻

字体:

  新华社哈尔滨7月11日电(记者杨思琪)“瞅着是个棒,浑身都是刺,勾勾挠挠,细看是个满族字。”这句民间顺口溜儿,是对满族文字的描述。

  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其发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现今多居住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满族传统文化呈衰退态势。

  黑龙江大学有40多年满族文化研究基础。自2010年起,在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高佩璇的资助与帮助下,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开始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作,启动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如今已完成两期。

  赵阿平(右二)与满族群众交流,开展满文收集工作。新华社发

  “能说、会说满语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得想办法把语言留下来,才能传下去。”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原所长赵阿平紧迫感满满。她带领师生深入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牡丹江等地的满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大量第一手语料。

  经过多年积累,满族语言文化数据库、中国满通古斯语言语料数据库等初步建设完成,为濒危满族语言文化与满文古籍文献的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保障。

 黑龙江大学研究团队出版的《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丛书》(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满文档案是研究满族文化的珍贵史料。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院长常山介绍,他们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合作,从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满族文化的保护抢救、满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等三个视角出发,推出《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文库》《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丛书》等20余部系列学术专著,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

  在多方努力下,满族文化保护得到越来越多关注。2020年,黑龙江省出台《满族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规划》,将满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计划列入黑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规划。

  “满族传统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紧密结合。”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研究员郭孟秀说,如滑冰、射柳、拔河、秋千、皮条等,既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又培养了矫健、耐劳、质朴、纯真的品格。

  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体育部、艺术学院等多方合作,推出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等课程,受到青年学生欢迎。

  黑龙江大学研制的满族相关文创产品(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2014年,满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艳玲不断吸取其他绣种长处,改良针法,组建团队,开发出刺绣包、披肩、胸针等多样产品,在俄罗斯、日本、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或销售。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一名“80后”满族青年谭珊珊在工作之余自学满语,并在当地融媒体中心帮助下,推出“满语学堂”系列讲座,通过线上视频方式,供全国各地的满语爱好者学习。

  随着哈尔滨文旅热出圈,黑龙江省文旅部门正在进一步挖掘特色地域文化,丰富文旅产品供给。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周喜峰说,越来越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推进民族聚居地文化事业,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增添新的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