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
司马迁用寥寥数笔
记载了一个曾经活跃在滇池沿岸的古老文明
——古滇国
这个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
考古寻不到它的文字
史书未曾记载它的消失
好在古滇人留下了独具风格的青铜器
成为探寻这一古老文明脉络的线索
在出土的滇青铜器中
如果非要选出个“C位”
那么牛虎铜案的得票率一定很高
——在藏品多达23万余件的云南省博物馆
它牢牢占据镇馆之宝的位置
文博届还把它跟另一件国宝铜奔马并称为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
本期“如果文物会说话”
从造型、工艺、历史价值三个层面
带你认识牛虎铜案
一窥古老而神秘的古滇文明
观众在展厅内观赏和了解牛虎铜案。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牛虎铜案
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
发掘出来时碎成了20余块
经过考古工作者两个多月的拼合修复
一件虎噬牛造型的青铜器展露真颜
惊艳了众人
这件战国时期滇人铸造的祭祀礼器
主体为一头大牛
牛角飞翘,四脚为案足
背部自然下落成案
尾部则是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
四爪紧蹬牛身,张口咬住牛尾
猛虎噬牛,生死一瞬
更为戏剧化的是
大牛腹下还立着一头悠闲懵懂的小牛
从美学角度来看
整件器物构思新颖、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从力学原理分析
虎装饰于大牛尾部,使器物重心后移
小牛则加大了重力,增加了案身的稳定感
整件器物平稳大气
堪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是我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再来看铸造工艺
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
却只有12千克重
平均壁厚仅约5毫米
专家研究发现
2000多年前的古滇人采用的是“范铸法”
先用泥烧制成模子与外范
然后在空腔内注入铜水
冷却后再去除外范,形成铜件
通过大牛下颚部、牛尾到虎额头的合范线
专家推断
古滇人是将大牛、小牛、虎等部件分别铸造
再用焊接、销钉等技术将它们连为一体
最后再将拼合的痕迹打磨、抛光
打造出流畅丝滑、浑然天成的效果
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是滇青铜工艺最高水平的重要代表
最后再来看牛虎铜案的用途
案又称“俎”
是祭祀中摆放供品的礼器
也就是说
牛虎铜案并非生活实用品
而是用来盛放献祭牲的礼器
古滇人在打造这样的重器时
选择了象征权威的虎和象征财富的牛
表达了对权威的崇拜、对财富的向往
而器物上展现的
自然界弱肉强食、护犊情深的场景
又表达了滇人对死亡、新生两个终极命题的思考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案”的形制来源于中原
从牛虎铜案身上的中原四足案特征
我们也能窥见一个
中原深厚文明与边疆民族文化碰撞共生下的
多姿灿烂的古滇文明
当下
针对古滇国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
相信随着新发现、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一个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古滇国
终将展露在世人面前
策划:万方 韩海阔
统筹:王子晖 李霞
执行策划:袁晗
文案:念新洪 丁凝 别培辉
摄影:赵普凡 邢毅
海报制作:宋鸿飞
鸣谢:云南省博物馆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云南频道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