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与多样生物“相拥”:中国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华社记者
你一定认识它。胖乎乎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发,圆圆的脸庞上一对黑眼圈充满喜感。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聚光灯下的明星。曾经,人们对这一中国特有物种的种群安全极为忧心。1963年,中国启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并相继开展迁地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等工作。
经过逾半个世纪的努力,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调降为“易危”。中国表示这不会影响其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
来自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信息,这一旗舰物种的野外种群已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
6月12日上午,大熊猫“福宝”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正式与公众见面。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旗舰物种,是指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广泛社会号召力和深受公众喜爱的珍稀濒危物种。凭借其特殊吸引力,可以促进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并“伞护”到其栖息地和其他物种。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金学林说,近年来秦岭大熊猫的“邻居”越来越多。目前,陕西秦岭区域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80多种,朱鹮、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8月15日是中国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中国一直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被证明已大幅提升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拍摄的扎陵湖风光(2022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中国是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2021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平方公里。这片和英国国土面积相当的区域,涵盖中国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
42岁的牧民白玛谢拉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这里正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2017年起,他被当地政府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有2万余元收入。
白玛谢拉每天的工作日常是和同伴一起骑着摩托车在崇山峻岭间捡拾垃圾,记录监测到的野生动物,他还会和牧民交流草原保护知识。
他向记者展示用手机拍摄到的雪豹、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以前它们一见人就跑,现在我们的关系更亲近,也常常‘偶遇’以前很少见的动物。”白玛谢拉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增长至7万多只,雪豹经初步监测超过1000只,“三江源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2021年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华盖木。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今年年初,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等4个优先领域,每个优先领域下设6至8个优先行动。
该行动计划被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线图”。
分析人士指出,这份“路线图”是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持续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的切实行动,中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标杆。
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全球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2只增长到7群42只;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林蛙等多个新物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认为,中国积极履行各项国际、国内承诺,展示了其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决心和行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眼下,正是圈养大熊猫的集中产仔季,在位于陕西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已经做好各项准备。
“迎接新生命是最激动人心的,我们期待那一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徐光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