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王鑫昕:我笔下的三张面孔-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04 15:11:14
来源:中国记协

中国青年报社王鑫昕:我笔下的三张面孔

字体:

王鑫昕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中国青年报社驻四川记者站记者王鑫昕。

  中青报对驻站记者的要求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守土有责”。我的驻地四川,这几年地震、泥石流以及火灾、矿难等重大突发事件不少,在采访过程中,我见证了我们国家日渐成熟的应急救援体系,更感受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情怀。

  最近一次突发事件报道,是半个月前发生在四川汉源的山洪泥石流。事发后不久,我预判这将会是一场艰难的救援。根据最后的统计数据,这场灾害造成14人遇难、25人失联。

  我在汉源县工作了三天两夜,完成了一组全媒体报道。今天,我想通过三个人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采访的故事。

  首先是汉源县马烈乡畜牧站站长、妇联主席王桂英。她是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她皮肤黝黑,穿着朴素,在安置点里,我第一眼看到她时,还以为她是受灾群众。真的,她坐在钢架床上,和受灾群众在一起,很难分清谁是干部、谁是群众。当时,她负责安置点的具体工作,其实更像是这里的服务员,受灾群众有什么需求随时可以跟她讲,她来协调落实。

  事发前一天晚上,她和同事们组织群众转移,工作到了深夜。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每年雨季都可能面临山洪的威胁,所以当地政府年年组织群众转移。但不是每次都有实际风险的,后来有的群众就不愿意转移了,乡村干部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说服。那天,王桂英用方便面把三个爱吃方便面的孩子“骗”到了安置点,那家人由此躲过一劫。

  王桂英和她的同事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灾前,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要顶住压力、讲究策略,组织大家转移避险;另一方面是灾后,他们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做好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等工作。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这是基层干部的普遍状态。

  第二位我想介绍的是凉山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大队长刘飞。采访的第二天,我在搜救现场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臂章:西昌大队。这是一个我熟悉的团队,2019年3月,在扑救一场森林火灾的行动中,西昌大队的27名消防员不幸牺牲,我多次采访过这个英雄集体。

  当时,西昌大队正在附近一个养鱼场搜救失联人员。那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搜救现场,泥石流冲下来的巨石直径有好几米,河道甚至在养鱼场附近改道了,在烈日下几个小时的搜救一无所获。凭他们的经验,这里不会有失联人员的线索了。但是,旁边的家属不放弃,含着眼泪和刘飞大队长讲自己的分析和猜测,希望消防员再试试、再试试。

  刘飞一看就是一条硬汉,但我也能看得出来,他心肠很软。听了家属的哭诉后,他拿起对讲机呼叫指挥中心,调来了搜救犬、生命探测仪,还请求指挥中心把挖掘机也调过来。后来,搜救还是没有结果,但家属心安了,至少救援没有放弃一切可能性。

  第三位是养鱼场老板钱德强。前面讲的那个搜救现场,就在钱德强被冲毁的养鱼场。在这场灾难中,100多万尾高端冷水鱼被冲走。更让他悲痛的是,他的父母也被冲走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我站在他身边,静静地听他讲鱼场的往事。他说,那是他7年前亲自选定的一片绿水青山,溪水清澈到可以直接喝,水的含氧量高,用来养鱼都不用机器打氧。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以前的照片,嘴里说着:“你看它原来多漂亮啊!”“现在它一点都不漂亮了!”

  他的悲伤不言自明,他的坚强出乎意料。钱德强是退伍军人,说话的时候表情凝重,但自始至终没有掉一滴眼泪。很多老顾客给他打电话、发消息,还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慰问。宁波的一个客人说:“钱老板,那我下次来不是吃不了鱼了嘛。”钱德强在电话里说:“放心,慢慢来吧,还是会有鱼吃的。”我在满目疮痍的现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绷不住了。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但钱老板的话又让我觉得:人的内心是强大的!

  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三张面孔。他们代表了这场灾难中最重要的三个群体:自强自立的受灾群众,兢兢业业的基层干部,不惧艰险的救援人员。回顾我过去参加过的重大突发事件采访,这三个群体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的报道中,我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他们,也记录一个坚强的时代。

  谢谢大家。

  

2013年4月,王鑫昕在四川芦山地震救灾现场写稿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王鑫昕在四川绵竹汉旺镇采访

在2024年全国两会采访

  (注:以上素材均由中国记协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徐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