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社查娜:国家力量助力“国家的孩子”寻亲圆梦-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05 14:28:08
来源:中国记协

内蒙古日报社查娜:国家力量助力“国家的孩子”寻亲圆梦

字体:

查娜

  屏幕上这位阿姨叫梁引梅,这是我们端午节在江苏省高邮市拍摄的她与94岁的母亲相认的感人画面。梁阿姨有个特殊的身份,叫做“国家的孩子”。

  20世纪5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南方一些省份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草原敞开母亲般的胸怀,接纳抚养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从此,这些孤儿们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我们与梁阿姨相识,要从14年前说起。2010年4月,为纪念三千孤儿落户内蒙古50周年,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发起大型公益活动,组织41名“国家的孩子”到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寻亲,梁阿姨是当时的队长,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与她相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持续关注和报道“国家的孩子”寻亲故事。

  今年1月份,我偶然从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了解到,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帮助3名“国家的孩子”找到了南方的亲人。循着这个线索,我赶到锡林浩特市。作为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盟市,当地警方以公安部“团圆行动”为契机,利用刑侦手段帮助群众寻亲,这也可以说是首次以“国家的力量”帮助“国家的孩子”寻找亲友。

  在锡林郭勒盟,我采写了第一篇特别报道《国家的力量助力三千孤儿寻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学好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总书记特别强调的“红色资源”,在“国家的孩子”寻亲出现突破性进展的时刻,值得以更深入、更广阔视角进行挖掘。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继续采访“国家的孩子”群体、采访南方寻亲志愿者协会、以及做口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全方位、多个角度采写多篇特别报道。

  今年3月份,我们又等来了好消息,梁引梅阿姨组织呼和浩特十几位“国家的孩子”采集血样寄到锡盟公安局,在公安机关和江苏、浙江的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张计平和程晋寻亲成功。这是60多年来呼和浩特市的两个寻亲成功的“国家的孩子”。

  月底,内蒙古日报社组建采访团队,陪着两家人到江南认亲。阔别家乡60多年,困扰了他们大半生的身世之谜终于解开了,那个骨肉团圆的感人场面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张计平和程晋的认亲之旅,梁引梅作为家乡“亲人”的代表陪同前往。梁阿姨是“国家的孩子”群体里的主心骨,多年来她多次组织全区“国家的孩子”举办各类活动,为了留下“国家的孩子”们在内蒙古生活的历史记忆,她还义务收集了600多名“国家的孩子”的资料,捐给内蒙古档案馆永久保存。如今,她还是乌兰夫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游客们讲述“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梁阿姨的故事,可以说是千百个“国家的孩子”的缩影。

  认亲之后,我陪梁阿姨去了上海,重访上海育婴院旧址。梁阿姨告诉我,64年前,她从上海育婴院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这里算是她第一个“家”,回“家”看看就没有遗憾了。2009年梁阿姨的养父母都去世了,次年参加北方新报的活动后,她便走上寻亲之路。她的大半生在内蒙古过得很幸福,寻亲只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真实年龄是多少。

  梁阿姨没有想到,两个月后自己也迎来了找到亲人的好消息。今年端午节期间,我又陪梁阿姨一家三代到江苏省高邮市认亲,在这里,梁阿姨见到了自己94岁的老母亲和三个兄弟。粱阿姨说,自己此生无憾了。

  从去年到现在,已有22名“国家的孩子”,通过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找到了自己南方的亲人。内蒙古日报社用60多年记录了“国家的孩子”在内蒙古的生活,用14年时间观察“国家的孩子”的寻亲故事,用多半年的时间陪着他们认亲团圆。

  2024年8月13日,“国家的孩子”主题展览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正式开馆,我们的采访也从这里做一阶段性小结。这段历史佳话,不仅是记载着爱的历史丰碑,更有着时代赋予的新内涵。

  跨越60多年的记录和讲述,几代记者留下的新闻作品,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这是一篇大爱无垠的史诗,这是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是艰苦岁月中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同甘苦共患难谱写的动人篇章。

  “国家的孩子”故事仍在继续,我们的记录从未停歇。

内蒙古日报社查娜参加十四冬主题宣传活动

内蒙古日报社查娜在赤峰市采访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内蒙古日报社查娜在锡林郭勒盟采访马背警队

  (注:以上素材均由中国记协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徐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