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山苗寨里,有一所特殊的学校——乌英妇女夜校,已经开办了四年多,几乎每天晚上都上课。
那里有一群特殊的“大”学生——乌英苗寨妇女。四年多来,她们完成了从“不会讲普通话、不识字”到“乌英苗寨讲解员”的蜕变。
四年多来,上百位老师先后走上乌英夜校讲台,接力为妇女们沟通世界,架起一座座桥。
乌英苗寨“双语双向”夜校的妇女们在听课(2020年9月11日摄)。
乌英苗寨地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交界处,距离融水县城170多公里,驾车需要4个多小时。7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开始长达数年的蹲点采访。
当时,乌英苗寨有140户,还有92户尚未脱贫。这里基础设施落后,寨子脏乱差,山多地少,群众赖以为生的是人均两三分梯田,过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
那天,很多妇女远远看见我,转身就躲。村干部告诉我,因为听不懂,也不识字,苗族妇女很害怕与外人交流。曾经,这里 “重男轻女”观念严重,40岁以上的妇女,基本上没进过学校,她们从为人女、为人妇,到为人母,从襁褓到白发,都在这个闭塞的山坳里。
晨曦中的乌英苗寨(2021年11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乌英苗寨与外界联系多了,燃起了苗族妇女们对外界的向往。
妇女们说,她们做梦都想读书,这个梦做了几十年了。
2020年3月,乌英苗寨在柳州市民宗委、融水县委统战部、融水县妇联等部门以及结对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关心支持下,开办了“双语双向”夜校。很多40岁以上的妇女第一次走进了教室,终于圆了求学梦,开始学起了普通话。
在乌英苗寨“双语双向”夜校课堂上,妇女们用手机记录黑板上的教学内容(2020年8月11日摄)。
刚开始,很多妇女不想来,也不敢来,动员她们走进教室是不小的难题。经过多次做工作,她们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时任驻村工作队队员郑昌昊承担起了这个班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很快,妇女们对他的称呼从“郑指导”换成了“郑老师”。
当时郑昌昊住在村委会所在的另外一个苗寨,距离乌英苗寨5公里。每天晚上,他给妇女们上课到10点,然后骑车返回村委会宿舍。这位95后城市“小鲜肉”,没有在农村生活过,走夜路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茫茫黑夜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在骑车,周围寂静得可怕。后来每次返回时,他就打电话给远在柳州的父亲,通过大声聊天来驱赶黑夜带来的恐惧。
郑昌昊说,妇女们忙完一天的农活后仍然积极来教室上课,这份热爱和执着让他很感动,他在柳州市柳北区桂景湾小学任教的女朋友吴晗也深受感动,她多次利用假期来到乌英苗寨支教,用行动支持男朋友的工作。
驻村工作队队员郑昌昊(左)指导妇女们唱歌(2021年4月29日摄)。
潘木枝是乌英苗寨走出的大学生。大学期间,她每年都会利用假期给妈妈和阿姨们上课。她说,读书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埋藏在妇女们心里已经几十年了。现在有机会将它唤醒,大家都特别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大家穿着新衣服去上课,就像过年过节一样,都带着一份喜悦。
潘木枝说:“以前我妈妈为我们受了太多苦,现在我终于能为她做点什么了。”
在乌英苗寨“双语双向”夜校课堂上,大学生潘木枝给同学们上课(2020年6月8日摄)。
乌英苗寨74岁的梁安合老人将唐诗改编成苗歌,传授给夜校的妇女们,让她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华经典古诗词文化的魅力。梁安合说,保护好传统文化,就是为中华文明做贡献。
54岁的潘先锋是乌英苗寨教学点的老师,也是苗寨妇女夜校的授课老师。他白天给教学点的小学生上完一天的课程后,晚上还要继续给夜校的“大”学生们上课。肩挑双岗的他,一干就是四年。
乌英苗寨74岁的梁安合(右)和村干部在课后备课(2020年6月18日摄)。
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在课堂上和妇女们互动(2020年7月28日摄)。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涛在给夜校班的妇女们上课(2020年10月16日摄)。
2020年7月28日,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温昌浩带着学校支教团来到乌英苗寨。被妇女们求知的热情感动,他们克服严重晕车带来的不适,给乌英“大”学生们讲述大学里的故事。
2020年10月,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涛给妇女们描绘了“海洋的梦”。2021年,妇女们和陈涛在广东省湛江市附近的海面上重逢,实现了看大海的梦想。
2021年,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莫小华将安全驾驶及乘坐知识带进课堂。如今,“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通过妇女们的口口相传,让乌英苗寨的驾驶习惯日渐规范。
在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支持下,乌英苗寨成立了由“大”学生们组成的女子志愿消防队。
在乌英苗寨,广西“桂姐姐”讲解员叶子雯(左)在指导妇女们练习跳舞(8月8日摄)。
叶子雯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的一名干部,也是广西“桂姐姐”宣讲员。在日常工作之余,她通过线上为乌英苗寨的妇女们进行培训和示范,又多次利用假期到乌英苗寨开展线下培训。在她的帮助下,梁足英、何玉青、吴妹富已经成为乌英苗寨的讲解员。
柳州市青年画家韦三财在乌英苗寨邻村驻村期间,多次到乌英苗寨支教。今年,他创作了《乌英向海图》,通过描绘乌英的水融入大海的场景,来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并将画作送给夜校,作为教材使用。
柳州市鱼峰区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鼎业,曾于2018年至2021年期间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虽然已经结束驻村返回柳州多年,但是他每年都会为夜校的经费奔波。
柳州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企业家们,很多都变成了夜校妇女们的好姐妹。吴葵花、梁壬梅、李燕等餐饮店负责人长期收购乌英妇女们的野菜,支持她们的产业发展,并邀请她们到企业学习。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家农庄,负责人梁壬梅(右一)在指导乌英妇女如何做好餐饮接待工作(2022年7月29日摄)。
我也经常被请去上课。课堂上,我会请她们当我的老师,教我讲苗话。如今,我和妇女们已经形成一种默契,只要我讲苗话,她们马上会根据意思,回我一两句古诗。
四年来,我见证了很多种眼泪:妇女们回首困苦往事时的心酸、老师看到“大”学生劳作兼学习的心疼、老师离别时“大”学生的不舍……
四年来,我见证了很多种冲突:丈夫冲到教室里拉妻子回家做家务、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之间的理念不同、个别村民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
四年来,我见证了很多种快乐:妇女们第一次会写名字时的幸福、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兴奋、第一次卖出特产时的满足……
广西民族大学同心圆梦民族团结实践队的师生在教乌英妇女们跳舞(7月16日摄)。
这个夜校,凝聚了太多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夜校创办四年多来,先后有100多位老师为乌英妇女上了1000多节课,妇女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夜校也从最初的普通话培训,逐渐发展成为集知识学习、非遗传承、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共建等为一体的学习平台。
在广东省湛江市近海海域的游船上,乌英苗寨的妇女梁足英(左)和吴妹富在欣赏海景(2021年11月4日摄)。在粤桂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她们第一次走出大苗山参观学习。
夜校班长梁足英说,每一位老师都为她们沟通世界架起一座桥。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正是通过这一座座桥,她和姐妹们学有所成,走出大山。
记者:黄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