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丹桂飘香
我们迎来第40个教师节
自古以来“先生”一词
一直被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师者如舟 千里不殆
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
今天跟随《如果文物会说话》
从文物中感悟尊师重教的精神
这幅画总纵298.5厘米,横106.5厘米;画心纵166.5厘米,横85厘米。孔子手持如意,怀揽凭几,端坐在松杏之下的平石上。其前一弟子躬身请教,其左则有侍立弟子三人。另有弟子沿山道而上,分成三组,彼此顾盼,交谈自若。这一画面的精心安排,给观者留下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们自然地想到:那延伸到画外的山道上,定还会有众多弟子……作者以图解式的语言,鲜明地道出孔子“弟子弥众”这一现象。画中高山、块石、瀑布、流水以及劲松、丛树串联起不同的场景,营造出清旷闲淡的讲学气氛。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办学方式、讲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理论基础,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幅画总纵41.5厘米,横66.2厘米;画心纵33厘米,横61厘米。在虚心求学方面,孔子同样给学生们带了好头。此画描绘孔子“问礼老聃”的情景。孔子曾游历周都洛邑并向老子问学。画中孔子端坐于老子面前,专心聆听老子宣讲。这幅画表现孔子对前辈学者的尊敬和对知识的追求。《孔子圣迹图》是一系列描绘孔子生平和事迹的画作,其中不乏展现孔子作为老师的形象,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互动,从而体现出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幅画用人物大小表明身份地位,画上居中者为“至圣”孔子,他身形高大,须眉飘飘,面容庄肃。右侧拢袖而立者,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复圣”颜回,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左侧插手示敬者,是孔子学说主要继承人——“宗圣”曾参,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三人身后,一株古松苍茂劲挺,如华盖般覆于三圣上方,正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隐喻。松柏寓意着坚贞不渝的志节,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该图最为奇绝的是,作者将《论语》用细密小楷抄录于三圣外衣上,寓教于画,书画呼应,把孔子“立言不朽,垂教无疆”的弘道精神,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完美地呈现在了画上。
《程门立雪》的创作背景源自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故事的主人公是杨时和游酢,他们都是北宋时期的学者,对理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追求。根据史料记载,杨时和游酢为了拜访理学大师程颐,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前往程颐的住所。程颐当时正在闭目养神,杨时和游酢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在门外静候。当时天降大雪,他们二人在风雪中站立了很长时间,直到程颐醒来,发现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而杨时和游酢依然恭敬地站在那里。“程门立雪”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它不仅是对尊师重道传统的赞美,也是对后世学者的一种激励,提醒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持有的谦卑和尊重。
铜镀金戒盈持满,清光绪,器高15厘米,直径11.7厘米,架子高45.7厘米,宽18.5厘米。清宫造办处制作。清宫旧藏。此器铜质镀金,其正面横梁錾刻“光绪御制”四字篆书,框架中间的杯状容器可在支架上自由转动——如往杯中注水,水至一半时,容器垂直而立,水注满时,则容器翻倒,水泼洒出。因其易倾覆,又名曰“欹器”。框架下部有一横梁,其下镶嵌条环板,板两面均有阳刻铭文,内容记载孔子观周朝欹器时与守庙者的对话。孔子通过欹器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教育弟子为人处世“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欹器所蕴含的戒满与持中的道理影响后世深远。
元益都路府学铜铎藏于青州博物馆。青州官学的设立最早为宋代的州学,朝廷应王曾之请,诏示全国各州,以青州为榜样,大力办学。延续至元代,青州作为益都路总管府治所所在,设立官学为益都路府学。据《太平御览》记载:“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镈,曰錞,曰镯,曰铙,曰铎。” “铎,大铃也。”铎舌有木质与金质之分,“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后因《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师者,也常以木铎自比,认为自己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一个铃铛,木铎逐渐演变成了教师的代名词。益都路府学内置造铜铎,是尊孔尚贤、崇文重教的表现,也见证了青州官学教育的发展。铜铎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云雷纹、龙纹寓意了对学生将来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期望;铎,是时间的象征,时刻提醒学生要惜时、守时;铎,更是“尊师重教”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传承至今,意义深远。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现在有许多师范院校的校徽中都有“钟”的形象,这正是取自木铎象征“孔子”,象征“教师”的含义。
清“万世师表”匾,现悬挂于北京孔庙的大成殿。北京孔庙,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清“万世师表”匾,本是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此匾从此名流天下。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传统,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感怀师恩是文明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
祝所有老师们节日快乐!
策划:万方 王子晖
文案:别培辉 袁晗 朱晓光 秦来玲
制作:丁宇飞
鸣谢:曲阜市委宣传部
孔子博物馆
青州博物馆
新华社山东分社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山东频道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