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支撑浙江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如今,浙江已成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最好的省份之一。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百花齐放”、高等教育“潜力无限”……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为一个地方经济活跃、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近日记者采访到多位从教约40年的浙江“好老师”。他们中,有默默扎根山区海岛的“大先生”,也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孩儿王”。从他们的执教故事中,感悟浙江教育的育人之本、均衡之道、改革之魂。
“教育老兵”刘宝剑:活着一天,就做一天教育工作者该做的事
书架上,找不到几本荣誉证书;网络上,几乎搜不到他的事迹报道。在教育行政部门里,已没有他的专属办公室,但走遍浙江的山区海岛学校,却总能听到有关他的故事。
他就是浙江省特级教师、60多岁的“教育老兵”刘宝剑。
刘宝剑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师范专科毕业生,1980年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几十年来岗位几经变化,不变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在东阳中学教化学、当班主任;第10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做了校长;第20个教师节,我到了省教育厅教研室;第30个教师节,我在省教育考试院。如今我已经退休5年了,但还坚守在教育战线上,和多位退休高中特级教师一起组成了小团队,为‘县中崛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0年初,杭州富阳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1岁,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班主任工作等方面都缺乏经验。学校找到了刘宝剑,希望能请他进行“组团式”帮扶。
“退休特级教师‘各管各’地到学校去设立‘工作室’,可能真的不如‘组团式’帮扶的效果好。”于是,刘宝剑联系了10位刚退休不久、不同学科的特级教师,组成了一个“60后”小分队,为上述的民办学校进行“定期驻校、全面指导”,此后,还应邀到浙江各地尤其是山区、海岛学校巡回指导。
他们会与年轻老师们一起集体备课,参与“班主任沙龙”,指导老师撰写论文和课题报告,每人每年听课都在150节以上,听课之后都要跟上课老师交流,还要作《优秀教师是怎样练成的》专题讲座。
行走于学生之中,耕耘在课堂内外。在浙江,有许多像刘宝剑这样退而不休的“银龄教师”,以真诚和朴实的态度,为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持续发挥着光和热。
“我们这一代老教师,对课堂都有深厚的感情,主要的育人经验就是围绕着课堂展开。”刘宝剑说,希望通过“组团式”帮扶,把浙江优秀的教育经验传承下去。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俞正强:不要用错误的方式“衰减”孩子的努力和善良
“你能找出曹冲称象故事里最数学的地方吗?”“在称象的数学活动中,船起了什么作用?”“青蛙和荷叶把最数学的方法教给了曹冲,你学到了吗?”
在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数学教师俞正强的课堂上,他用一个又一个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世界不断思考数学现象。这是数学课,更是人生哲理课。
1986年,俞正强从金华师范毕业后,就在金华师范附属小学开始了他的从教生涯。近40年来,他完成了大专、本科到教育学硕士的学历晋升。从初为人师到一校之长,他不断修炼身为教师的“内功”,并把自己的心得转化为传递给教师的“技巧”。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教?教改的重点方向到底在哪里?
俞正强认为,以前很多老师把“教育”等同于“教化”。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现在要真正回归到“教育”上来,“你得给老师新的工具和方法。”
于是,基于长期扎根教育教学一线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俞老师提出“儿童德育始于行”的儿童成长观,并建设了“十会课程”“十能课程”“活动课程”“报告课程”四大育人课程体系,成为浙江省幼小衔接与特殊儿童教育典型案例,并在多个省份推广应用。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地用‘上帝视角’去教育。在没有找到好的方法之前,先让他们自然地成长,这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很多我们现在追求的‘赢’,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优秀’。在讲成功教育之前,先讲不输的教育,不要用错误的方式去‘衰减’孩子天性中的努力和善良。”
从“提高成绩”到“爱上学习”的目标转变,从“五好学生”到“心善良、行努力”的价值实现……俞正强带领广大师生直面考核评价中的“博弈场”,坚持用教育的思维去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正向激励之路。
“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成为俞正强收到最珍贵的教师节礼物。
“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几十年来默默耕耘的教师群体的‘看见’,我们要对得起这份‘看见’,努力做得更好,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上学、喜欢读书。”
“职教大省”特级教师张赛芬:以爱之名,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内心
浙江,被称为“职教大省”。职业教育每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而这背后,离不开职校教师的辛苦耕耘和付出。
浙江省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特级教师张赛芬,连续34年担任班主任,其中有20年同时担任2个、3个甚至4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尽管所带学生入学时的学习基础并不突出,但她始终坚信,生命皆有光芒,人人都可出彩。
一头格外显眼的金发,一手臂清晰可见的纹身,脸上写满“谁也不服”的神情——在张赛芬记忆中,“问题学生”小李报到第一天时的情况令她印象深刻。通过家访得知孩子父母离异,平时跟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交往较多等情况后,她制定了“突破”方案。
有意识地鼓励他担任班干部,培养他的自主管理能力;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天冷了提醒他加衣,下雨了为他备伞,生病时陪他去医院;每天总要找到一个夸奖他的理由,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脱胎换骨后的小李,在全市钳工技能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因技术好、肯吃苦,目前已成为企业的车间主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育应该为优秀的孩子锦上添花,为平凡的孩子开启智慧,更要为暂时困难的孩子雪中送炭。”张赛芬说。
张赛芬还有一个特殊习惯:每带一个新班,她都会和孩子讨论,取一个个性化的班名。例如,2016级机械装配高级工班取名为“蓝金领”,寓意未来在“蓝领”岗位上尽力创造“金领”价值;2020级机电技术应用班则取名为“星辰班”,追逐梦想的孩子谁都了不起,该班43名学生最终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在张赛芬看来,如何做班主任,“教材”在每一个生动鲜活、渴望成长的学生身上;“教参”在所有优秀班主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生动事迹里;“课标”就在班主任自己心中。
“班主任要学会接纳学生的独特,给予学生未来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既要当好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也要当好学生成长的传道者。以爱之名,走进学生内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向阳生长’。”
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学校要形成“处处、时时、人人皆育人”的氛围
吴国平是“叶圣陶教师奖”得主,被誉为“连创奇迹的浙派名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学生的高考上线率、重点率、700分以上高分率等稳居省市领先地位,学校还连续获得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数十项荣誉……
“许多人问我,镇海中学教学成绩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实际上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的老师以爱岗敬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把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成‘好课’,用有智慧的陪伴,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天都向上而充实。”宁波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说。
40多年来,吴国平的职业生涯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在他看来,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是选择了与学生相伴成长的生活方式。
“在教师招聘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告诉应聘者,来镇海中学工作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就不用来了,就算来了可能会很苦恼,难以长期坚持下来;如果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那来镇海中学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也是正确的。”
迈入镇海中学校园,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英烈伴读得天赐,为国岁岁育新人”的氛围在镇海中学十分浓厚。
“教师要从根本上明确‘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家国情怀、文明道德、个性品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无疑是很好的抓手,从而形成‘处处、时时、人人皆育人’的良好氛围。”吴国平说。
“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教育家,但教师应人人善用教育家精神引领自身发展。”吴国平认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师德红线。与此同时,也要正确看待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做到胸襟宽广。
记者了解到,镇海中学在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时,通常不刻意打造“个体的名师”,而有意锤炼“集体的名师”,注重创造群体优势、打造强盛的整体合力。以富有教育自觉色彩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体系吸引具有不同教育背景、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提出了“做优秀教师、育卓越人才、作重大贡献”的群体目标。
“在镇海中学的校史馆里,我们的名优教师介绍从不过度突出个人,而是强调集体和团队贡献,优质的教育一定要靠绝大多数的老师共同努力来创造。”吴国平说。(记者俞菀 顾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