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太空的相互“凝视”——卫星视角看国家天文观测装置(2):“千眼天珠”-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9/26 14:26:16
来源:新华社

地球与太空的相互“凝视”——卫星视角看国家天文观测装置(2):“千眼天珠”

字体: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3820米,四面环山,中间平整。313部直径6米的抛物面天线围绕中间100米高的定标塔均匀排布,形成一个直径1公里的大圆环,远远望去宛如平放在高原上的一串珍珠,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千眼天珠”。

  “千眼天珠”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作为国之重器之一,它不仅能监测太阳“打喷嚏”,还可探测脉冲星,为我国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自主观测数据。

  这是“千眼天珠”科学观测效果图。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千眼天珠”项目2019年11月启动,2023年9月通过工艺测试。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圆环阵列构型和中心定标总体方案,并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确保望远镜各项性能优良。今天,让我们跟随卫星视角和记者的镜头走近“千眼天珠”。

  ①抛物面天线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和牧牛景象。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9月18日,“千眼天珠”工作人员正在检修抛物面天线。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9月18日,“千眼天珠”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中)和工作人员一起检修抛物面天线。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和狐狸。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9月19日拍摄的晨曦中的“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②综合楼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综合楼和定标塔。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9月18日,在“千眼天珠”综合楼会议室,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右一)在给新入职工作人员授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9月19日,在“千眼天珠”综合楼机房,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中)、站长郑朝晖(左)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9月19日,在“千眼天珠”综合楼机房,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左)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9月19日,在“千眼天珠”综合楼机房,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右)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9月19日,在“千眼天珠”综合楼接待室,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左)、站长郑朝晖和稻城县领导讨论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电磁环境保护问题。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③定标塔

  这是9月19日拍摄的晨曦中的“千眼天珠”定标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定标塔。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5月30日,当地学生在“千眼天珠”定标塔上参观研学。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定标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定标塔。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阎敬业称,“千眼天珠”将在太阳物理、空间天气、射电天文、行星防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千眼天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记者:金立旺 江宏景 高巍

  制作:高巍 金立旺

  遥感数据与技术支持:孟含琪 许畅

  新华社摄影部 四川分社 吉林分社 联合制作

  鸣谢: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