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马家窑文化:穿越千年的彩陶之光-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27 15:26:35
来源:新华社

新华视点|马家窑文化:穿越千年的彩陶之光

字体:

  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其中分布于黄河流域上游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更是代表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正是马家窑彩陶的故乡,定西也以马家窑文化和彩陶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来到洮河岸边,在甘肃临洮城南约10公里的马家窑村发现一处彩陶遗址,这便是后来著名的马家窑遗址。

  1944年,中国学者夏鼐开启西北科学考察之行,先后在甘肃、青海考察一系列遗址,并开展部分发掘工作。他根据田野考古新发现,指正了安特生“六期说”中齐家期和仰韶期早晚关系的错误,并在其后的研究中提出,将甘肃仰韶期遗存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如今,马家窑遗址发现已经百年,马家窑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其璀璨的彩陶艺术更是世界闻名,我国考古工作人员对于马家窑遗址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马家窑彩陶器形以盆、钵、壶、瓶为主,纹饰华丽典雅,图案生动多变,展现了远古先民灵动多彩的生活图景。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

  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罐、壶、盆等丰富的器形和光滑细腻的外表,让马家窑彩陶更多了几分优雅。

  通过多年发展,原本沉寂于地下或在博物馆展出的马家窑彩陶如今焕发了新活力。制陶匠人潜心钻研,“解码”并传承远祖技艺,让史前文明印记融入当代生活,纯手工制作的彩陶逐渐走向市场,让马家窑彩陶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64岁的阎建林是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居民,当地热爱陶器的人都知道阎建林。他不仅是甘肃省级陶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凭借精湛的制陶技艺,重现史前马家窑彩陶的精细和柔美,成为传播马家窑文化的“使者”。阎建林把毕生心血倾注在陶器制作上,深耕黄泥三十余载,让沉睡千年的马家窑陶器“活”在当下,推动马家窑文化从博物馆走入寻常百姓家。

  制作马家窑彩陶大致可以分为选土、和泥、拉坯、抛光、晒干、上色、烧制等主要步骤。土质为当地洮河边盛产的第三纪红土,胎质细腻。绘图需要用矿物颜料先定点、再连线,才能实现对称。

  现在,阎建林制作的彩陶供不应求,全家都投入到制作彩陶的工作之中。在阎建林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也从事彩陶的研究和制作,还成立了彩陶研制公司,接力传承彩陶艺术。

  近年来,临洮县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马家窑文化,还重点打造了临洮县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当地中小学生可以在彩陶小镇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彩陶技艺研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做好马家窑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临洮县教育部门引导当地中小学积极创建陶艺社团,开设陶坯制作、彩绘等课程,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陶艺作品,为马家窑文化彩陶延伸生命活力。

  在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陶艺工作坊内,学生们都在兴致勃勃地学习陶艺,古老的马家窑文化有了“破圈”的捷径——借“玩泥巴”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内心。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一道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纹样仍不失其迷人魅力,这束穿越千年的文化之光在这个时代更加闪耀。

  统筹:李杰、王健

  编导:刘瑞娟

  记者:范培珅、张睿

  包装:夏勇

  配音:李金泽

  部分画面来源: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