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关注重阳节丨“老幼共托”新模式渐兴,前路几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09 15:43: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视点·关注重阳节丨“老幼共托”新模式渐兴,前路几何?

字体: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老幼共托”新模式渐兴,前路几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昕怡、白瑜、李紫薇

  一处设计温馨的现代化园区内,在孩童的欢声笑语中,老人们聊天、散步,怡然自得……像这样“一老一小”和谐共处的“老幼共托”新场景,在一些城市越来越多。

  当前,不少幼儿园遭遇“入园难”变“招生荒”的经营困境。部分民营幼儿园瞄准养老服务,“老本行”和“新趋势”一起抓,“老幼共托”应运而生,也成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的新答案。

 “老幼共托”模式渐兴

  从去年开始,招生越来越难,经营着11家幼儿园的小金牛教育集团董事长于波不停思考出路。“我想过直接关门,但手底下还有300多个员工,最长的跟着我们干了21年。”于波说,他得“活下去”。  

  多番考量后,于波决定转型做养老机构。5月下旬,位于山东济宁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上午养生休闲,下午书法绘画……老人和孩子一样有了“课程表”。

 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苑街道,于波开办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里,孩子和老人一起互动。(受访者供图) 

  “运营以来,已有60多名老人加入‘托老所’。”小金牛教育集团总园长崔瑾说,进园后右转是幼儿园,左转是“托老所”,老人和孩子在同一空间活动,“托老所”提供休闲兴趣、智慧养老、膳食餐饮等服务。

  在全国范围内,类似尝试正在进行。所谓“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在山西,原小雨点幼儿园坐落在太原市柳巷。现在,这里中午为孩子提供“小饭桌”和午休服务,上午和下午变身老年活动中心,迎来上兴趣课的老人。负责人李秀玲介绍,兴趣课包括舞蹈、模特、书画等,由本地一家中老年教育机构的老师授课。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在深圳航城街道三围社区长者服务站,几名老人一边使用远红外理疗仪灸腿,一边用话筒唱歌;旁边就是深业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园。

  深圳航城街道三围社区长者服务站和深业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园同在一栋建筑内,两个空间相通相融。养老网点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康复训练、助餐助浴、老年大学、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服务;托育园为0至3岁的孩子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学育儿亲子课等服务。

  类似“老幼共托”新模式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转型,在新生人口数量保持一定增长的大城市,也有助于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满足代际融合需求、减轻老人带娃压力。

 希望与挑战并存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对比2022年的数据,全国幼儿园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数量减少534.57万人。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注册9.2万余家“老幼共托”相关企业,同比上涨20.3%。

  在于波等人看来,托幼行业正经历寒冬,托老则是一片蓝海,部分幼儿园转型“托老所”优势明显。

  于波说,招生情况不好的幼儿园大多位于年轻人较少、生育率较低的老城区,这里恰好是老年人聚集区,幼儿园多年经营的声誉和口碑能吸引稳定客源。

  记者在于波的机构采访发现,园内老人除周边社区居民外,更多的是孙子孙女在小金牛幼儿园上学、与幼儿园有“渊源”的老人。

  34岁的幼师黄冉坐在老人身边,唠着家常,不时添茶倒水,逗得老人们开怀大笑。在她看来,幼师群体往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托老与托幼具备一定相似性,如果个人意愿强,转型成为养老护理员并非难事。

  同时,代际融合的需求切实存在。“我早晨把外孙送到托育园,就可以在长者服务站活动。解放了自己,孩子又有专业的老师来照看。”68岁的深圳退休职工刘彩玲(化名)笑着说。

 深业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园与三围社区长者服务站举办“祖孙共融”绘画活动。(受访者供图)

  深业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园园长吴璇拿着《“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手册》告诉记者,“我们在多个方面探索代际融合,比如园内的各种设施让老人可见;组织祖孙同乐活动、祖孙茶话会、祖辈课堂等互动活动;在‘六一’或重阳节等节日,也会组织孩子去看望老人,通过一起画画、游戏,让‘老小孩’与‘小小孩’收获快乐。”

  挑战也同时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老幼共托”中的养老部分具有较强专业属性,需要专业人才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照料,机构运营也更精细化、专业化。目前,能同时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远远不足,现有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高质量养老托幼服务的需求。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老幼共托”机构的盈利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老幼共托”机构持续升级,如向医养结合或智慧养老等方向发展,或将成为选择。李秀玲也表示,目前仅靠老年大学课程收费收益很低,机构后期可能会通过组织旅行、举办活动等服务老人。

 需总结经验、持续创新

  从业者认为,“老幼共托”新模式打破固有隔阂,实现“一老一小”资源共享与代际交流,是对既有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务实举措。

  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刘鸫根表示,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建立“机构、社区、居家”一体化的链式医养模式是提高养老服务质效、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幼儿园转为‘托老所’并不简单,二者虽有共通之处,但功能仍有不同,需要持续创新,进行精细化管理。”于波说,眼下老幼一体化试点刚刚起步,仍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方法。

  为促进“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保障、监管等制定政策、设置体系标准,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

  有专家表示,在不少幼儿园关停、幼师面临职业转型的当下,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整合医疗、养老和教育资源,优化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展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更多“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广和发展的需求。

  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祝晓书等受访专家也提出,要进一步平衡老幼需求,提升创新能力。比如,优化“老幼共托”场所的空间设置和代际互动活动设计,注重多功能性和灵活性,确保设施和服务满足不同个体的多样化诉求。

  此外,可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评估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属的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引入数字化、智慧化服务,精准匹配老幼群体需求与供给,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推动社区参与共建,提升服务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