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 | 国泰民安(下篇)-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0/15 10:21:51
来源:新华社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 | 国泰民安(下篇)

字体: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国泰民安”(下篇),共20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安全感,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75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感受,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2008年2月6日,工程人员在湖南郴州被冰雪压塌的高压电塔上施工。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点评 前景中冰雪覆盖的树木烘托现场危急气氛,画面集中紧凑,情节生动。

  

  2008年5月13日,在四川汶川地震北川灾区的一片废墟中,3岁的小郎铮获救后向解放军战士敬礼。新华社发(杨卫华 摄)

  点评 汶川大地震中震撼人心的情感瞬间。行军礼的小男孩成为具有象征意味的视觉符号,完美表达灾区群众顽强的生命力量及其对参与救援行动人民子弟兵的感恩之心,令人动容。

  

  2012年5月29日,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斯里兰卡被押解到上海。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点评 警察剪影造型作为前景,衬托后景舷梯上的警方押解犯罪嫌疑人场景。视觉表达清晰准确,画面紧凑。

  

  2013年10月3日,浙江诸暨公安民警在枫桥镇先进村农户家走访。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点评 画面人物互动积极,构图紧凑饱满,展现警民融洽关系。

  

  2015年3月30日,中国公民在也门西部荷台达港排队等候登舰撤离。新华社发(汉尼·阿里 摄)

  点评 从华侨视角观看撤侨事件,侨民背影和我海军军舰同框,折射出祖国对于身处危难海外中国公民的关心和佑护。

  

  2016年,中国空军轰-6K飞机在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常态化战斗巡航。新华社发(刘锐 摄)

  点评 色彩纯净、信息明确。蓝色海洋与海上岛礁成为背景,映衬阳光照耀下飞翔的军机,宣示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容侵犯。

  

  2017年7月27日,武警官兵从陕西榆林子洲县一家属院内成功转移因洪涝灾害而受困的群众。新华社发(胡辰 摄)

  点评 人物表情紧张,动作小心。浑身是泥的战士和满是污泥的洪水,让画面更富冲击力。

  

  2018年4月12日,重庆云阳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工作人员在庭审结束后向高阳镇团堡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新华社发(饶国君 摄)

  点评 村民衣着朴素,现场真实生动,乡间露天法庭务实而不失庄严的场景令人既新奇、又赞叹。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展示人民海军崭新面貌。新华社发(莫小亮 摄)

  点评 一望无垠的纯净蓝色衬托航母编队的整齐壮观与自信威武,场面宏阔,摄人心魄。

  

  2018年8月30日,“红鹰”飞行表演队在吉林长春举行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上进行飞行表演。新华社发(杨盼 摄)

  点评 以地面为背景对倒飞飞行员进行正面表现,不仅显示“红鹰”过人的飞行技能,更极大拓展观者想象空间,令人耳目一新。

  

  2019年2月4日是农历除夕,在北京火车站执勤的铁鹰突击队队员吃到单位送来的饺子。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点评 生动表现人民警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画面视觉信息饱满,均衡耐看,充满人情味。

  

  2019年6月21日,训导员奖励成功搜出毒品的缉毒犬。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点评 画面色彩单纯,光线柔和,生动传神展现训导员与缉毒犬之间的“战友”之情。

  

  2019年8月30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点评 法官身背国徽下乡的形象朴实动人,远山环境衬托基层司法工作者的不易与尽职尽责。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致敬”方阵中,老兵关茂林一边行军礼,一边擦拭眼泪。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点评 重大事件中的感人瞬间,主人公饱含深情的拭泪动作,打动人心。

  

  2021年4月27日,警官在重庆磁建村社区警务室用手语与一名聋哑妇女交流,讲解法律法规,普及法律常识。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点评 人物互动生动精彩,交流感十足。警察的哑语手势与聋哑妇女的动作相互呼应,准确展示沟通交流的强烈意愿。

  

  2021年9月2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在殓放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上覆盖国旗。当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点评 现场气氛肃穆,人物情绪凝重,充满仪式感,精准表现礼兵对先烈的敬意与深情。

  

  2023年2月17日,在上海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人们在讨论社区服务功能的相关议题。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点评 俯角拍摄使画中各方平衡呈现,增强了平等对话的意味。

  

  2023年8月4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市一面坡镇万山村,消防员正在解救被洪水围困的村民。新华社发

  点评 动感瞬间牵动人心,人物着装的鲜艳色彩突出画面气氛,有力传递救援过程中的紧张感与消防队员奋力抢救受灾群众的忘我精神。

  

  2024年3月21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消防员在雅江县一森林火灾现场扑救山火。新华社发(程雪力 摄)

  点评 现场火光冲天与救援人员的剪影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如同雕塑般的造型突出展现消防队员面对危难、不畏艰险的职业精神与英雄气概。

  

  2024年7月21日,救援人员在四川雅安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转移受灾群众。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点评 长镜头使用形成的大结像令主体面部表情都得以突出表现。现场氛围紧张,人物表情专注,生动引人。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