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中国风采”(上篇),共26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伟大飞跃。
神州大地,处处奏响团结的乐章、跃动激昂的风采、洋溢创造的活力。放眼今日之中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959年,北京群众在做广播体操。新华社发
点评 画面气势磅礴,视角宏大,主体动作整齐划一,彰显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1957年11月17日,中国田径选手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 摄
点评 仰拍视角动势向上,显示高度。运动员表情从容自信,身姿轻盈。
1959年4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 摄
点评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表情抓拍自然。
1975年5月27日,九名中国登山队员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后,竖起3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新华社发(侯生福 摄)
点评 国旗舒展,登山队员的红色衣服与蓝天对比鲜明,仰拍视角显示队员们登顶的英雄气概。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中国女排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新华社发(黎启榕 摄)
点评 人物表情生动,笑容真诚,精彩记录女排首次夺冠的光辉时刻。
1984年7月29日,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夺冠,实现了中国体育史上“零的突破”。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 摄
点评 人物情绪激动,交流真挚。主人公欢喜自豪的表情极具感染力。
1984年,中国选手李宁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项目决赛中获得满分后欢呼。新华社记者 胡越 摄
点评 主人公重心前倾,姿态矫健,一触即发的动势充满力量,体现自信昂扬。
2008年9月9日,在北京残奥会赛场,田径选手冒雨参加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男子400米T53级首轮比赛。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点评 从背后记录残疾人运动员奋力争先瞬间的做法富于创意,弯道取景增加画面造型感,斑驳的赛道烘托现场气氛,凸显残奥会选手的冷静、坚韧与拼搏。
2021年8月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新华社记者 王丽莉 摄
点评 以追随摄影手法抓拍中国运动员风驰电掣、奋力奔跑的瞬间,画面充满活力、动感十足。
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何惠飞 摄
点评 现场气氛热烈,画面色彩丰富,飞起的气球填补天空暗区,营造欢乐氛围。
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闭幕。新华社记者 徐家军 摄
点评 辉煌灯火与绚烂烟花使建筑物与焰火均呈高亮状态,完美的光比使画面色彩饱满均衡,广阔拍摄视角精彩展现荣耀时刻。
2024年8月3日,中国选手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赛后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点评 飞在空中的球拍和尚未完全倒地的运动员让画面充满动感,红土场上清晰的划痕显示出选手胜利后的忘情与兴奋。
2014年8月14日,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学员参加南京青奥会开幕式预演。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点评 拍摄角度精妙,构图饱满,画面线条均匀,平衡优美,造型感强。
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数字火炬手”进行火炬传递。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点评 数字火炬手向前奔跑的影像充满力量,画面科技感十足。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构建一朵雪花”环节。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点评 奥运五环与巨大的雪花同框,光影唯美,色彩优雅,营造出冰天浪漫的空灵意境,极具象征意味。
2023年12月17日,滑雪爱好者在湖北神农架国际滑雪场嬉戏。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点评 场面热闹,画面视觉趣味点极其丰富。人物欢乐放松,生动体现我国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2024年3月31日,选手们参加2024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点评 人物动作活泼,情绪欢乐,色调丰富,体现中国民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自信。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举办大型灯光喷泉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点评 画面视角广阔,气氛热烈,绚烂烟花与辉煌建筑共同呈现精彩华美。
2019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者在装备展区进行虚拟驾驶飞机体验。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点评 人物表情生动,情绪饱满,瞬间抓拍到位。
2022年9月4日,观众在北京服贸会首钢园区文旅服务专题展区体验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点评 色彩绚丽、富于美感的空间与镜面效果延伸画面视觉深度。
2023年4月14日,在海南海口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迎来社会公众开放日,观众在消博会上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点评 消费者神情专注,反映出消博会的强大吸引力。
1955年4月18日到24日,首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 摄
点评 重要历史时刻的准确记录,画面完整、富有层次。
1969年,中国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牧区为牧民看病。新华社发
点评 画面左右有致、高低错落,构图均匀平衡,场景充满地域风情,故事性强。
20世纪70年代,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工人一起修建由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新华社记者 李生南 摄
点评 人物身姿充满张力,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画面构图饱满,信息量大,具有空间感。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决议通过后,与会代表热烈鼓掌祝贺。新华社发
点评 拍摄者敏锐捕捉联大会议代表的由衷喜悦,画面精彩,人物情绪饱满,内容丰富耐读。
1988年4月,在广东广州对外贸易中心举办的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美国客商带着小孩选购天津地毯。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 摄
点评 儿童的闲适与交易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视角独特,情节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