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华全媒+|聆听60年前的回响——从“开业之石”到“中国核城”的奋进之路-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0/18 21:54: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聆听60年前的回响——从“开业之石”到“中国核城”的奋进之路

字体: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聆听60年前的回响——从“开业之石”到“中国核城”的奋进之路

  新华社记者高敬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

  穿越一个甲子的光阴,那声“东方巨响”依然回响在无数人的心中,激励着中国核工业人以拼搏铸造新的时代荣光。

  记者近期参加中核集团“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活动,走进四〇四、五〇四、六〇五这些曾经神秘的代号,感悟核工业从“开业之石”到“中国核城”的奋进之路。

  犹记岁月峥嵘

  “我亲手操作提取了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宝贝儿子’,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下班后,我迟迟不想脱掉我手上这副手套,也不想洗手……”这是刘晓波60年前写下的一篇日记。

  那一天——1964年1月14日,他操作提取了共和国第一瓶合格的铀浓缩产品。这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提供了燃料保证。

  刘晓波退休前所在的中核兰铀(原五〇四厂),在甘肃兰州的黄河岸边,是我国第一个铀浓缩工厂。五〇四厂最初是由苏联援建的,正当工厂建设起步的关键时刻,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工厂建设遇到了极大困难。

  “要争一口气,造出争气弹”。“在广大参建大军中形成了一股浓浓的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拼搏奉献、勇于登攀的氛围,朝着造出争气弹的目标奋勇前进。”刘晓波回忆说,157项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

  清晨,一列火车从嘉峪关出发,驶向戈壁滩深处的“中国核城”——中核四〇四。这里一度被人称为“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核城英雄塔、展览馆、“核城记忆”陈列馆……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曾任四〇四原一分厂厂长的王宝斗回忆:“那时很困难的一项任务就是电解制氟。氟气最早被叫‘死气’,可想而知这个气有多厉害。”老人的声音充满力量,“20天时间,我们吃住在厂房里,困了就把大衣铺在地上睡一会儿,起来接着干,提前完成了任务。”

  无数核工业人的付出,换来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此时,距离1955年1月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即第一块铀矿石标本被带进中南海、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仅仅过去不到10年,距离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仅仅8年。

  精神永远闪光

  在天津,中核集团核理化院的王承书纪念馆里,收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的书信、著作、学习笔记等珍贵资料。

  1956年,王承书和家人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到国内,积极投身祖国核事业建设。

  被问到能否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能否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能否为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时,王承书三次回答“我愿意”,为发展祖国核事业实现三次转行。

  “两弹一星”背后,有一大批像王承书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周光召回国后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王淦昌说“我愿以身许国”,改名“王京”,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17年;郭永怀在从青海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和警卫员把装有试验数据的公文包紧紧护在了胸前……

  “两弹一星”背后,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核工业人。王宝斗等人回忆,建厂初期大家只能住地窝子、干打垒,困难时期只能以骆驼草籽充饥,很多人因此得了浮肿病。

  然而,胸怀伟大的事业,他们的回忆却并非苦涩,而是拥有生动的色彩——

  戈壁滩上的足球赛,被突袭的风沙中断,人们就趴在坑里等风沙过去继续比赛。

  厂里拿出了合格产品,却由于保密要求不能公开庆祝,他们就编成快板儿似的词,同事间互相加油鼓劲儿。

  岁月无声,初心永续。

  “在为制造第一颗核弹供料的生产线上当了一名小工,我感到很荣幸。”四〇四退休职工王长见说出无数核工业人的心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续写新的荣光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从东南沿海到祖国北疆,从雪域高原到戈壁荒滩,新时代核工业人正以新的作为,着力推动我国实现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跨越发展。

  2021年1月30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如今,“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2023年10月16日,科研人员周红艳带领团队首次获得公斤级丰度99%钼-100同位素,标志着我国在高丰度稳定同位素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近几年,稳定同位素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能为祖国的核事业添砖加瓦,我深感自豪!”周红艳说,“我们要勇攀科学高峰、探索科学前沿。”

  今年1月,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3天后,董雪就来四〇四报到。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放弃大城市,偏要来大西北?

  “我国亟需从事强放射性元素化学研究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我在核燃料循环领域学习了十年,一直深受‘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这位年轻人话语坚定,“如今,我已兑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承诺,我将在这片热土上,做祖国最需要的事。”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