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寻找桃花水母-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31 20:46:38
来源:新华网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寻找桃花水母

字体:

  新华社武汉10月31日电 题:寻找桃花水母

  新华社记者李鹏翔、李思远、田中全

  早就听闻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现了桃花水母,记者一直想一探究竟。

  桃花水母,又名桃花鱼,因其形如桃花又常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出现而得名。桃花水母对水质、水生态环境要求极度严苛,数量稀少,故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桃花水母屡屡见诸报端,但大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小溪小湖。丹江口水库如此巨大的水体,出现桃花水母,无疑令人惊奇,也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容339亿立方米,是北方群众的“大水井”,每年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供水近百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一亿。

  10月25日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带着疑问,记者一行直奔丹江口水库。

  同行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工作人员秦赫是目击桃花水母次数最多的人之一。作为名副其实的“守井人”,1982年出生的他已经在丹江口水库工作了整整20年。常年奔波于水库管理和生态保护一线,脸庞被晒成古铜色。

  “桃花水母虽然多与桃花开谢同步,但只要水质、温度等条件适宜,其他时间也有机会看到。”刚一登船,他就打消记者对探寻时机的疑虑,并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今年遇到桃花水母的两次经历。

  一次是今年8月1日,秦赫和同事正例行巡库。“那天,天气晴朗,微风习习,几乎没有风浪。水面上突然出现一群白色的斑点,形如‘小伞’,一张一缩,翩翩起舞。”秦赫回忆,只可惜当时乘坐的船太大,船舷太高,没办法取样。“桃花水母虽然游得很慢,但喜欢‘玩捉迷藏’。有时候看到了,眨眼工夫,就会消失。”

  20天后,秦赫得偿所愿,取到了一只活体。秦赫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拍摄的“杰作”:两只硬币大小的桃花水母在量杯底部畅快地游动。这激发了记者的期待。

  8月20日拍摄的桃花水母。(秦赫 摄)

  深秋的丹江口水库,天空明净如洗,远山翩翩起舞。蓝绿色的水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小船划过,荡起一串白色的浪花。

  20多分钟后,小船抵达了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水域。水面陡然开阔,一眼望不到边。远离污染,巨大的水库如一个巨型净水池,这里是出现桃花水母最多的地方。

  秦赫示意船长让小船随波而行。

  引擎静止的那一刻,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一行人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打扰到水里的生灵。大家站在船边,凝神四处搜索。清澈的水体没有一丝杂质,不时有微小的气泡升腾而出。微风吹来,波光粼粼。

  在秦赫指导下,记者缓缓地将取水器垂入水中。取水器底部挡板自动开启,水不断地涌进,取出来的水透明澄澈。

  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桃花水母。记者反复数次,均无收获。

  秦赫说,遇到桃花水母确实需要运气。它就像水库的吉祥物,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间出现。每次出现,都是对“守井人”的褒奖。

  “现在,库区已经初步建立起全周期、体系化、系统性的节水护水爱水机制,人人争当‘守井人’。”秦赫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库区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桃花水母的出现频次肯定越来越多,“那时,就不需要刻意地去寻找它了”。

  10月28日,清漂员在丹江口水库作业。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优良,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近些年,主要入库河流的水质也明显稳中向好。

  为了加强治理的系统性,今年6月,涵盖汉江源头、跨省协同的专门保护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流域治理保护中心在武汉组建成立。明年,作为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长江流域将正式开展第一次水生态考核。

  伴着遗憾和再次涌起的期待,记者一行踏上归程。临别,记者与秦赫约好,待桃花水母再现时,进行一场水下直播。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